LifeGeneralEconomics

建立適合台灣企業的ESG   落實其真正意義

文/林嘉宏

你有沒有「第二張財報」?  

隨著全球趨勢轉向綠色可持續發展,ESG(環境、社會、治理)投資正迅速脫穎而出。事實上,根據預測到 二○二五年,ESG投資將突破五十三兆美元,占全球投資總量的驚人比例:三分之一。 不得不說,投資者的眼光不再只是集中在公司的財務績效,而是轉向了企業如何對待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

對於追求創新的企業,ESG可能是取得競爭優勢的關鍵,聯合國已將ESG定位為企業的「第二張財報」,這項策略在全球投資市場上已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馬斯克(Elon Musk)曾說ESG是魔鬼,或許他是對的也是錯的,但企業如果不重視這「魔鬼」,將會失去更多的機會。  

建立適合台灣企業的ESG評價體系  

雖然ESG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熟悉,但如何衡量企業ESG水平仍然處於一個「非共識」的狀態。粗略來說,衡量企業ESG的方式可以劃分為:ESG資訊揭露標準和ESG表現評等標準,前者著重於「報告」,後者則關注「實踐」。

因此,如何建立適合台灣企業的ESG評價體系,可從三方面著手:

一、兼容並蓄的策略:ESG雖為舶來品,但已逐漸融入企業經營和社會責任。應該借鑒國外ESG的優點,建立具有國際一致性的評價框架。

二、立足國情的特色:根據台灣的企業發展階段和政府政策指引,在ESG不同維度展現社會價值與影響力。

三、因地制宜的差異:考慮台灣本土企業的類型和行業特點,實行差異化的評價,確保ESG的均衡發展。 未來,對於那些能夠看到ESG帶來長遠價值的公司,ESG絕對是一種賦能。然而,如果只是被動地看待ESG為法規要求,而沒有真正理解其背後的意義,則可能會感受到其為一種負擔。

相關文章連結:ESG背後的真相:公關策略還是真實承諾?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