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昭宏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院長
腸胃道疾病是一個多因子的疾病,除了基因及生活習慣之外,環境因子更不能輕忽!環境因子的危害對「微生態」系統的破壞力不容忽視,民眾要重視環境因子造成的危害,不亞於基因及生活習慣的影響,才能讓腸胃道健康更全面性。
影響腸胃道健康的三個重要因素
腸胃道疾病發生主因有三個面向,首先是病人本身基因,包括大腸癌及胃癌都有基因性問題。基因雖不能改變,但基因也會受到外在因子的影響而被誘發或改變,例如飲食習慣若煙酒不斷、喜食刺激物,可能會誘發疾病;另外,生活習慣也會影響消化系統相關健康狀態,像三餐不正常造成便秘、熬夜讓胃酸變多等。綜括而言,影響腸胃道健康要素第一是基因,第二是生活習慣,第三要鄭重呼籲的是,民眾要重視「環境因子不能輕忽!」生活週遭中,空氣污染物的來源除了室外環境有PM2.5、PM10、懸浮微粒、室內環境中有有機溶物、苯等污染物的存在,確實會影響到腸胃健康。
經科學實證,人類的腸道系統內有多達一百兆個細菌共生,而其所帶的基因數則超過人類約一百倍,號稱是「人體的第二基因組」,它影響到人體很多疾病的形成,包括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癌症等。環境因子危害對「微生態」(Microbiota)系統的破壞力在過去一直被忽視,因此一定要重視環境因子對身體健康造成的危害,其實不亞於基因及生活習慣的影響。
空氣汙染也可能危害腸道健康?
為什麼要做上述相關的呼籲?郭昭宏醫師自從接下小港醫院院長後,了解環境因子對人體器官造成的諸多問題,包含認知功能差、骨質疏鬆、進一步加速腎臟功能下降、造成阻塞性和混合性肺病、異位性皮膚炎等。郭院長身為消化系專科醫師,因此思考這樣的因子是否與腸胃道疾病有關?小港醫院也進行相關研究,發現空氣中的苯確實會影響微生態,苯的長期暴露會影響微生態的豐富度,微生態的豐富度愈不好,人體就愈容易生病,也許是間接造成相關性。
另外,經參考文獻中發現,在2019年,高雄醫學大學楊俊毓校長發表一篇空氣中的PM2.5或懸浮微粒的報告中指出,其實空污是會引起胃潰瘍疾病。2021年,中國大陸也有發表一篇相關文獻,同樣認為中國東部污染較嚴重的沿海地區,PM2.5與潰瘍有相關性,並且造成十二指腸潰瘍的程度還大於胃潰瘍。最近荷蘭也有發表幾篇相關報告,空污也許和癌症也有相關,包括肝癌及大腸癌,以及過去即有報告空污造成肓腸炎及發炎性大腸疾病等。
由於小港區的工廠林立,重金屬問題也受到高度重視,高醫體系團隊發現血中重金屬鉛濃度和糖化血色素(HbA1c)呈現顯著的相關性、高尿鎳和高尿銅濃度與代謝症候群顯著相關、個體的血鉛濃度增加,肺纖維化的變化風險顯著增加等等,所以重金屬是否會造成腸胃道疾病值得更多的資料分析。
郭昭宏另觀察到,小港地區因重工業工廠林立,大型車輛穿梭主要道路絡繹不絕,行人及機車騎士同處一個道路,行駛中除了需要小心謹慎之外,輪胎產生的「微膠粒」是否會導致大腸癌?改變微生態?相關的文獻在國外開始有學者報告,台灣本土資料其間的相互關連性,高醫體系團隊未來會再深入探討。綜上所述,郭昭宏再次呼籲,一定要重視環境因子對身體健康造成的危害。
小港醫院開設全國唯一「肺健康」門診服務
為主動關懷當地居民健康,小港醫院開設全國唯一「肺健康」門診(Lung Health Clinic),並透過科學方法到臨床門診介入,目前與國立成功大學吳志達教授及中央大學太空遙測中心林塘煌主任合作,由衛星觀察到大氣變化後,從空污品質接收站提供的資料,藉由AI演算,了解每個人的暴露風險,得知居民的空氣品質暴露量,獲得具體數據,進而給予更實質的建議與治療。此外,郭昭宏團隊正在進行人體試驗,希望透過益生菌可中和吸附在腸胃道內的重金屬,藉由排泄排出之作用,評估對病人腸胃道健康之影響。
小港醫院除了配合政府積極為民眾進行「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攝影檢查」(LDCT),主要藉此檢查有機會早期發現肺癌,特別是用於偵測小於一公分的肺部結節,具有更高的敏感性。也同步分析重金屬濃度、PM2.5、二氧化碳等資料,藉以分析這些污染物到底與人體有何關連?
小港醫院落實大學社會責任 獲生策會頒發銀獎表揚
小港醫院具體實施「大學社會責任」即USR,迄今已邁入第四年,主要結合高雄醫學大學及國立中山大學師生,下鄉教育小港區的各國小學生,由學生把學到的環境教育知識帶回家中,藉由孩子來向家中父母及阿公阿嬤宣導,比醫生及護士來說更具有成效。
由於「大學社會責任」政策推動十分落實且收到具體成效,小港醫院參加2022年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中心舉辦的「抗菸抗霾大作戰—空污下的創新健康促進與環境教育」競賽,榮獲醫療院所類醫院社區服務組「2022國家生技醫療品質銀獎」殊榮,這些都是展現針對空污教育的具體成果,亦是落實環境因子對腸胃道影響宣導的最佳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