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政部長林右昌:邁向環境永續、打造國家公園為企業ESG之友
打造國家公園成為台灣最亮眼的國際名片
文/陳建維 圖/內政部圖供
經過長達二十五年的努力,內政部組織改造終於完成,並於二○二三年九月二十日,正式成立了國家公園署、國土管理署,國土管理署承接原先營建署主要業務,主責國土規畫、都市計劃、都市更新、都市建築及下水道管理等業務。而國家公園署則在過去國家公園管理的基礎上再納入海岸管理、濕地保育,將國土與保育系統整合,轄管土地總佔我國陸域國土面積高達二十五‧四%。
過去一般民眾對於國家公園的印象,往往停留在休閒遊憩及自然保育,然而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國家公園(National Park)不僅是國際通用名稱,更代表其具有國家代表性之自然區域或人文史蹟,是國家珍貴的襲產,臺灣自一九七二年制定「國家公園法」後,積極推動國家公園保育與經營管理,組改完成後,目前共有墾丁、玉山、陽明山、太魯閣、雪霸、金門、東沙環礁、台江、澎湖南方四島等九處國家公園及一處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密度為全球之冠,也顯示我國對於自然環境保護的重視,在國家公園署掛牌成立後,除了提升行政單位的位階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國家公園與社會發展間取得平衡,並進一步接軌國際。為此,扮演組改重要推手的內政部長林右昌及國家公園署首任署長陳茂春特別接受本刊專訪,暢談我國對於國家公園未來管理的重點面向。
持續推動法令修正 確保民眾合法權益
林右昌部長首先表示,國家公園的法源基礎在於「國家公園法」,制定於一九七二年,最後一次修法是二○一○年,修正幅度有限。面臨社會時間演進、民眾對於國家公園計畫管制的積極參與、山林海域開放後衍生部分管理問題,兼之原住民族對於既有權益之呼籲以及氣候變遷之挑戰等,法令之修正實有必要,幾經討論,國家公園署將從幾個面向切入修法:
一、完備計畫法制:為指導整個國家公園保護、利用及發展等經營管理上之綜合性計畫,此次國家公園法修正將對於國家公園計畫之研擬、檢討、變更之內容、程序等規定提升位階,並加強民眾參與及各機關部門之配合規定,使計畫更加完備可行。
二、友善管理機制:從過去對於國家公園經營管理的經驗中,針對環境的變遷以及科技進步帶來行為的改變,修正現行條文中有關禁止或須經許可的行為,並保障原住居民(尤其為原住民)的既有行為。
三、保障原住民族權益:近年來我國對於原住民族文化權極為重視,包含語言、狩獵、祭祀、土地、傳統生活習慣的恢復都有所著墨。未來國家公園法的修正除了依循原住民族基本法的規定增訂原住民族諮商同意,並有條件開放狩獵、採集、分享國家公園事業的利益,也將針對原住民族地區增訂簡化建築管理的規定。
四、強化保育效能:未來國家公園署將強化科學研究的機能、增訂國際交流合作的機制,讓國家公園成為臺灣的名片,也透過補助與補償等規定,結合民間的力量一起來做好保育的工作。
五、提升國家公園財務能力:國家公園是我國的瑰寶,基於使用者付費或外部成本內部化的精神,在國家公園範圍內的開發或使用必須增訂收取保育費的機制,同時藉由修法設置國家公園基金明定財源收入與用途支出,利用提高財務能力來強化經營管理量能。
六、適度調整罰則:現行國家公園法的罰則是一九七二年所制定,已不足以嚇阻違法行為。國家公園法修正對於山林內焚燬草木或引火整地所產生的危機修訂刑罰規定,也針對其他的違法行為,考量對於不同分區、不同行為態樣對於環境的輕重影響來修正行政罰鍰,如此方能有效因應山林海域開放後的各種行為。
透過國家公園法的修正賦予有效法源,促進國家公園之經營管理並提升國家形象、讓國民親近國家公園並為後代子孫維護自然與人文襲產、擦亮臺灣的國家名片,將是國家公園署施政的重中之重。
向山致敬效率管理 協助民眾親近山林
近年登山活動盛行,為鼓勵民眾親近山林,體驗自然,行政院於二○一九年宣布向山致敬政策,以「開放山林,簡化管理」、「資訊透明,簡化申請」、「設施服務,便民取向」、「登山教育,落實普及」和「責任承擔,觀念傳播」為五大政策主軸。國家公園署也建置「臺灣登山申請一站式服務網」優化申請服務,簡化入園申請作業。同時也積極辦理「國家公園山屋整體改善計畫」,改善避難山屋(共計三十一座)、步道與指示牌設施,實施「國家公園步道系統分級(分為○至六級)」,便利民眾登山行前準備,並持續辦理國家公園環境教育與登山安全宣導,強化民眾登山安全風險自主管理。
除了做好民眾溝通宣導,國家公園署更以「教育及責任」的角度,盤點出具有潛力的原住民部落,並共同推展原民文化、尊重山林與登山安全之教育宣導,藉此創造三贏效果。如去年十二月、今年一月,內政部先後兩次邀集原住民族委員會、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教育部體育署及內政部國家公園署、消防署、合作及人民團體司等單位召開跨部會的「國家公園山林開放政策精進作為研商會議」,並提出「強化登山教育,宣導負責任登山」、「輔導部落登山基地,促進經濟文化發展」、「強化環境設施管理,降低登山環境衝擊」、「研議收費可行性,引導合理使用與管理」等四大精進作為,鎖定登山路線鄰近之場域盤點出十一處具發展潛力的原住民合作部落群,共同推動其經濟文化的發展,引導及教育民眾在確保個人登山安全、保護生態環境與尊重原住民文化等前提下親近山域環境,精進向山致敬政策核心價值。
目前已有玉山國家公園與東埔部落合作推動東埔登山產業串聯合作、太魯閣國家公園與大禮大同部落合作推動部落生態旅遊與聖山守護基地、太魯閣國家公園與南山部落合作辦理南湖大山登山產業及登山口管理、雪霸國家公園與清泉、白蘭、桃山等部落合作辦理大鹿林道東線經營管理規劃。
坐擁豐富自然碳匯 協助臺灣淨零轉型
近年來淨零排放已經是國際極度重視的區塊,行政院也於二○二三年四月提出「臺灣二○五○淨零轉型關鍵戰略行動計畫」,戰略中的「自然碳匯」,與國家公園息息相關,國家公園就是自然碳匯與碳吸存的關鍵場域,故而守護國家公園範圍內生物多樣性,就是守護臺灣最核心永續的自然碳庫,因為當生態系得以健全有效地被整體保護下來,森林、草原、溼地與海洋的碳匯才能被永久守護,持續提供臺灣關鍵的自然碳匯功能。
另一方面,國家公園署也自去年展開碳管理計畫,除了計算各國家公園的自然碳匯量外,更是我國第一個盤整所轄機關(包含八座國家公園管理處、一座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之組織碳排放源的典範。透過掌握組織碳排再搭配減碳措施和自然碳匯的增匯策略,國家公園預期能在二○三○年建立清楚的碳收支帳,二○四○年以一處國家公園作為淨零示範機關。未來國家公園也將持續以嚴謹的科學研究精進碳匯方法學,並控管人為增設碳減量基地(如種植紅樹林、海草床等增匯措施)對生物多樣性的衝擊,提供空間政策指引,並且持續結合能源轉型等節能設施,打造零碳機關,同時結合企業ESG和其他有效復育地OECM(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其他有效保育區)的方式,推動劣化棲地的復育造林;並持續推動低碳工程、低碳生產、低碳運輸、低碳旅宿、低碳遊程等,為臺灣淨零轉型貢獻心力。
接軌企業ESG 跨域加值共同合作
近年來企業ESG成為火熱名詞,國家公園、濕地、海岸係為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碳匯及環境永續的重要基地,因此引進企業資源、建構企業社會責任的導入機制及模式,達到跨域加值的成效,也是國家公園署下一階段的重要施政目標。近年來國家公園署就從物種保育、棲地維護與環境永續等面向切入,持續尋求及媒合企業ESG合作夥伴。目前已有企業營運者陸續投入心力於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保育工作如:萬海航運簽署植樹造林備忘錄、富邦銀行支持網仔寮汕沙洲搶救計畫、玉山銀行贊助玉山瓦拉米計畫等,未來也會透過政府機關與NGO團體及企業等潛在夥伴共同組成跨部會工作聯盟,共同倡議保育、利用與永續均衡發展的目標,為臺灣永續發展而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臺灣因為是全球少數北回歸線穿越的島嶼國家,故具有不同的氣候特質與天然豐富的特殊地理環境。為了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並展現臺灣整體環境美學品牌,國家公園署以北回歸線軸帶為核心,盤點資源後提供企業更多合作機會,並以推動建構「大健康系統」、「保育利用系統」、「全民教育系統」及「永續旅遊系統」四大目標,再結合多元媒體推廣,發揮互補及乘數效應,共創23.5˚N橫向軸帶永續發展與共榮,以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育與利用之典範。
持續精進生態保育 指標物種美麗再現
國家公園署的升格,最重要的工作仍是如何透過跨域資源整合進行跨界保育合作,並與其他政府機關共同推動指標性物種的保育及復育計畫。目前各國家公園依其物種保育、棲地維護及擴大參與的目標,分別選定紫斑蝶、臺灣黑熊、大屯姬深山鍬形蟲、山椒魚、寬尾鳳蝶、歐亞水獺、珊瑚、馬蹄鐘螺、黑面琵鷺及馬卡道澤蟹等具指標性的物種推動保育及復育計畫。 為了擴大與國際之合作連結,新一代的國家公園系統也積極與國際保育制度接軌,如引入IUCN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國際自然保護聯盟)針對全球保護區 推行的MEE(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經營管理效能評量),以提升各國家公園經營管理的有效性;又如呼應聯合國第十五屆生物多樣性大會「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30X30目標(在二○三○年前,保護全球三十%的陸域和水域範圍),推動OECM模式,持續擴大串聯國家公園、濕地與海岸之保育範圍與實質經營管理,讓國際看見臺灣的保育成果。
擴大國際交流合作 臺灣之美點亮世界
最後部長及署長特別表示一開始有提到,國家公園(National Park)是世界通用的名稱,這也讓國家公園成為臺灣最好的外交名片,過去國家公園就曾與數個國家簽訂過姊妹國家公園之合作備忘錄,包含哥斯大黎加的亞伯斯國家公園、宏都拉斯的拉蒂瓜爾國家公園、義大利阿達梅洛布倫塔國家公園等,但因臺灣國際量能有限,聯繫漸少。國家公園署的升格成立,除了象徵臺灣對國家公園保育系統的升格與重視,更將透過持續擴增國際締盟、人員的互訪學習、辦理及參與國際會議,接軌國際制度等,提升臺灣於世界的能見度。
在外交單位及國家公園署的努力下,國家公園與國際合作已有初步成果,如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與韓國慶州國立公園管理事務所在二○二二年簽署為期三年的合作備忘錄,促成兩國保育機關首次締盟。雙方代表團也於去年實質互訪交流,針對氣候變遷應對及管理措施等各方面深入討論。因疫情影響停辦多年的中日工程技術研討會,也在去年重新舉辦。 另一方面,國家公園署也在去年十月接連辦理「二○二三山椒魚保育國際研討會」、「二○二三國際保育研討會」、「二○二三國際灰面鵟鷹暨遷徙猛禽高峰會」等三場國際交流會議,邀請包含俄羅斯、南韓、日本、菲律賓、泰國等多國政府代表、民間組織及學者來臺交流經驗分享、凝聚保育共識。同時也把握國際自然保育聯盟世界保護區委員會(IUCN WCPA)主席與副主席等專家學者來臺之際,積極討論臺灣國家公園接軌國際最新制度、參與國際組織之可行性。目前也已經爭取到二○二四年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年會於今年十一月在臺北舉辦,是該會議首次於亞洲國家召開,深具意義。展望未來,國家公園署將持續透過多元管道擴增國際盟友,共同為全球生物多樣性的永續保育盡一份心力。
展望未來,國家公園署將藉由此次升格成立,一方面延續過去成果對於臺灣各個國家公園的自然山林、生態保育更盡心力,二方面透過職能擴大,與民眾、企業、社會做最好的共榮銜接,最後更多元管道擴增國際盟友,共同為全球生物多樣性的永續保育盡一份心力,讓臺灣能以豐富的自然瑰寶,享譽國際、走向世界!(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