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賦予琉璃新生命!琉璃工房循環再生,跨界「再造」家具

主辦「一念之間、一方空間」琉璃循環設計展

1987年楊惠姍、張毅琉璃工房成立於台灣淡水,是亞洲第一個以「玻璃粉脫蠟鑄造」工法進行創作的當代琉璃藝術工作室,成為當今華人世界極具規模的琉璃藝術與文化品牌。

琉璃工房創辦人楊惠姍

琉璃工房今日(5月22日)於松山文創園區召開「琉璃咖啡桌新品發表展覽記者會」,現場集聚嘉賓,世界知名建築師潘冀永進木器廠總經理江世楨、經濟部工業局環境永續發展組副組長陳良棟、台北市文化局副局長陳譽馨等也特地到場參展。

ARCH-腳步在山谷引起的回音 桌子的外形如拱門,由寬到細的桌腳,形成一種視 覺的流動美感,極簡的線條襯起琉璃如水流動的透 光輕盈。 桌腳如川水,洩下流動,拱門彷彿串聯生命的通道, 色彩幻 化成時間的步伐,在沉靜之間留下裊裊回音。 這張桌子, 我們看到的是一種簡潔而優雅的生命力。

以延續失傳技法「脫臘鑄造」聞名的文化品牌琉璃工房,成立之初以復興琉璃藝術為己任,近年關注全球環境永續發展,開始將「綠色設計」導入作品,以「一念之間 一方空間」 為命題,將「鑄口琉璃」融入家具創作,跨界與永進木器廠合作,「再造琉璃」賦予新生命 ,共同創作一系列「有時間及空間概念的桌子」!

EARTH-聽見地球之歌 以地球為靈感,從地核逐漸向上,建構出地殼、土 壤、植被、雲霧、高空等層次,隨著光線變化產生 不同地景。 從遠端鳥瞰的視角,我們看見的是色彩細緻的變化, 桌子內 在的隧道就像是貫穿地球的「對蹠點」,即 從地球上的某地 點向地心出發,穿過地心後所抵達 的另一端,我們能從這裡 穿越走到巴黎,這是一位 藝術家朋友告訴楊惠姍的。 這個通道邀請我們跨出自我的侷限,擁有寬廣遼闊 的心,探索世界上最遙遠一端的聲音,仔細傾聽: 世界之愛,地球之歌。 作品以重達 76 公斤的鑄口熔料燒製成厚實立方體, 讓色彩 盡情交織融合。

五項產品分別是Arch、Cycle、Harmony、機器人與地球,除了以鑄造餘料再利用,並制 定減少工序的綠色流程,達到廢棄物再利用與減碳雙重目標。其中最具代表的作品「地 球」,再造之後減少多達341公斤CO2e的碳排量,相當於2棵胸徑47公分、高約11公尺樟 樹的1年的固碳量,在被認為是難以減碳的繁複琉璃工藝裡,為相當不容易的減碳成效, 深具意義。5月23日起於松山文創園區台灣設計館舉辦展覽,發表循環設計成果。

Harmony-虛實有無的和諧 沒有比這張桌子巧妙的把琉璃與木頭結合在一起 更令人驚喜 的,這張桌子琉璃與木材交疊嵌合, 製造出多層次的視覺意 象,上下交疊的雙圓,創 造和諧感。 琉璃桌腳以結實纍纍的葫蘆、葡萄、南瓜浮雕設 計,傳達生機豐碩的寓意。所有豐收,都需要足 夠的時間灌溉。 我們在桌子內刻下專屬此刻的印記,也注入土地 一般篤實的真誠。

由楊惠姍、張毅創立的琉璃工房,致力於「以琉璃創作東方美學」,曾獲「台灣百大企業品牌」、「DFA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品牌」,楊惠姍的作品也被23個世界博物館機構收藏。 在「創作有益人心的作品」核心價值驅動下,2022年正式啟動ESG計畫,楊惠姍挑戰推 翻她自己37年前研究復興的「琉璃脫蠟鑄造法」,測試改變工藝流程,找尋更美顏色的創 新公式。以琉璃藝術作品鑄造後的「鑄口」餘料,發展「循環再生」的可能。並找來擁有70 多年歷史的永進木器廠,開啟跨界合作!

保有玩心,讓你開心一整天。

琉璃藝術與工業設計木藝相互激盪碰撞,楊惠姍與永進木器廠第三代的江世楨均表示 是難得的探索旅程。楊惠姍說:「琉璃工房期待發揮琉璃透光的特質,找到讓光能夠充份 進入琉璃桌的方式,並需是能被使用的桌子,讓人想觸摸琉璃質感,感受光,享受它的 色彩。為了這目的,工房設計了隱藏於內部的木頭接合方式,應是讓江總費盡了心思」。 內部結構之外,還要考慮琉璃較重,力學的重新計算,不斷調整桌腳的造型與寬度。楊 惠姍說,因與江世楨合作,這張桌子方得以完美呈現。

展覽現場

江世楨則回應琉璃工房:「你們的設計想法與角度,與我們不太一樣。你們設計的結構, 都不是我們自己在製造家具常用的工法。反而比較像老傢俱的雕刻,結構很精采,但藏 在看不到的地方。」因為支持琉璃工房的理念,因為一個承諾,江世楨說:「就陪琉璃工房 走這條路,一定要用我的專業把它做出來!」

導入「綠色設計」,繽紛的光之琉璃,結合札實木件,讓看似只剩回收功能的「鑄口料」被 賦予華彩新生。琉璃工房特舉辦「一念之間,一方空間」循環設計展覽,發表成果。

展覽現場

該展 設立於松山文創園區,為免費入場,展期從5/24(五)至6/9(日)共為期17天,歡迎闔家大小一同共襄盛舉。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