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PoliticsEvents

川普可能再次執政  台灣準備好了嗎?

文/ 陳錦稷

距離美國總統大選不到半年,川普(Donald Trump)幾乎篤定成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重演二○二○年與對手拜登再次對壘。許多人都擔心川普如果再度當選,其不可預測的行事風格將再度讓全球政治經濟陷入高度不確定風險。

川普八年前就任美國總統掀起美中貿易戰,將美中之間從交往的格局大幅度改變為策略競爭對手。雖然川普也讓台灣的國際能見度大幅提升,但川普這次黨內初選過程中對台灣的發言卻讓人膽戰心驚,川普直指台灣半導體是「搶了美國的晶片生意」,甚至將對台灣出口半導體課徵懲罰性關稅。川普的貿易保護主義與強調美國國家利益優先的單邊主義作風,將為全球帶來什麼樣的政經風險?依賴對外經貿的台灣又該如何自處?

川普個人風格強烈,前次總統任內面臨國會彈劾,競選失利卻不服敗選結果,讓華府政壇掀起不小的風波。川普目前仍面對好幾項棘手刑事案件,包括「封口費案」、「推翻選舉結果案」、「非法持有機密文件案」、「煽動國會暴動案」,但仍無損川普共和黨內秋風掃落葉的競選態勢。川普在三月擊敗黨內可能對手的海莉(Nikki Haley),目前正好整以暇準備與拜登對決。川普與拜登預計將於六月與九月的兩場電視辯論會正面交鋒,預期也將讓美國大選氣氛更加激化。

無論年底這場總統大選結果如何,過程中勢必掀起美國民眾的熱烈矚目,川普的言論也會帶動美國的民粹主義氣氛。二○一八年川普就任總統,退出TPP談判,改採貿易保護主義,甚至對中開啟貿易戰,針對中國大陸出口到美國的產品課徵懲罰性的高額關稅,並且點名多家中國大陸企業涉嫌盜取美國高科技技術,中國大陸產品對美國資安造成危害,隨後發動對中國大陸的科技戰,圍堵其在先進技術上的發展。

川普對中國大陸發動貿易戰,讓國際生產供應鏈隨之產生重組效應。台灣廠商面臨諸多挑戰,卻也帶來許多轉型契機,讓台商不得不重新評估和調整生產策略,將部分生產線移出中國大陸,分散至越南、印度、墨西哥等其他國家,增加廠房的重置成本與供應鏈分流的管理難度。這些變動對企業短期營運造成衝擊,卻也對台灣總體經濟帶來長期的結構性轉變。

川普敗選後,拜登政府在美中對抗格局上大致延續川普任內的強硬立場。雖然拜登在外交上更注重多邊主義和民主盟友合作,但對中國大陸的戰略競爭並未放鬆,尤其在技術管制和出口貿易上持續施壓。美國對中國大陸的強硬政策來自美國的強大民意基礎。對台灣而言,美國對中政策意味著台美關係的穩定發展機遇,但也需要持續關注美中間的緊張局勢,調整台灣自身的應對策略,才能適應可能變局。

面對川普可能再次擔任美國總統,歐洲領導人擔心美國將重演單邊主義作風,對俄烏戰爭與歐洲安全產生嚴重的影響。川普前次總統任內不斷強調北約的盟友需要一起分攤軍事費用、天下沒有免費的國防安全,充分反映川普的商人性格。川普任內多次批准對台軍售,讓台灣增強自我防衛能力,卻也大幅增加國防經費。川普如果再度當選美國總統,台灣固然應該繼續尋求美國軍事支持,並強化聯合演習與作戰能力,但更應發展自主國防科技,開發先進武器裝備,以減少對外來軍事援助的依賴。

面對川普可能推動的「貿易戰2.0」,台灣需要更積極深化與美國的經貿合作,持續完成「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尋求雙邊貿易協定外,台灣也應更積極爭取加入印太經濟框架(IPEF)中的經濟合作機制。川普側重以美國國家利益為優先的貿易保護主義,是否仍會以印太經濟架構為框架,或是改弦易轍,都值得再觀察。面對川普可能再次擔任美國總統,台灣也需要強化除了美國以外理念相近的民主國家合作,唯有持續開啟國際合作,才能持續提升台灣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並應積極發展與歐盟的經貿與政治關係,參與亞太地區多邊機制,如APECCPTPP等多邊組織。

台灣也必須維持自身經貿優勢,推動產業升級和提高供應鏈韌性,發揮台灣在高科技產業供應鏈完整的領先優勢,確保台灣在全球市場中的地位。過去幾年台灣企業開始降低對中國大陸生產的依賴,這不僅提升台灣供應鏈的韌性,也增加本地的就業與產業競爭力,未來應持續透過供應鏈「去中化」,發展「非紅供應鏈」來分散風險,以因應川普強勢回歸,可能對中更強硬的貿易政策。

本文作者 卓越雜誌總主筆陳錦稷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