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ocietyGeneral

面對孩子的憂鬱與焦慮:從哲學到心理學的省思與方法

用愛與包容為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

文/李孟玲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報告,全球約二十%的青少年正經歷某種形式的精神疾病,其中憂鬱症是主要原因之一。

憂鬱症已成為十至十九歲青少年的主要病因之一,對他們的生活造成深遠影響。在台灣,董氏基金會的調查顯示,約十三•八%的青少年有明顯的憂鬱情緒,需要專業協助。而衛生福利部的資料則指出,十五至三十歲年輕族群中,精神科相關診斷案例數量從二○一六年的二十二•一萬人增至二○二一年的二十九•二萬人,成長率高達四十七%。

這些數據提醒我們,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挑戰極需被關注。而作為父母,如何在日常中支持孩子、理解他們的壓力與情緒?在此結合相關研究,提出以下幾個方向,幫助父母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從內在到外在   理解焦慮與憂鬱的根源

一、接受不可控的現實:焦慮常源於對不可控制事物的過度關注。當孩子無法滿足外界的高期待時,他們容易將失敗內化為自我否定,進而陷入焦慮或憂鬱。

二、童年內傷的隱形影響:父母無意間的批評或忽視,可能讓孩子形成內在批判聲音,例如:「別人家的孩子可以,你為什麼不行?」這種聲音會長期影響孩子的自尊。

三、假性孤兒的情感剝奪:許多孩子雖然物質無虞,但情感需求卻被忽略。當父母專注於自己的事業或社會期待時,孩子可能感到孤立,影響他們的自我價值。

關鍵反思重點  以促進親子關係

一、接納孩子的不完美:不要將孩子的成就與他人的標準比較,而是聚焦於他們的努力與進步。例如,當孩子成績未達標時,嘗試說:「我看到你很努力,下一次我們可以試試不同的方法。」

二、提供穩定的情感支持:孩子需要父母的「情感在場」。每天抽出幾分鐘,專注聆聽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急於給建議。例如,可以問:「今天有什麼讓你覺得很有趣或困惑的事?」這真的非常有效!現在,我每天睡前都會特地抽出十五到二十分鐘,和兒子聊聊他今天的點點滴滴,不僅能了解他的心情和想法,還讓我們的親子關係更親密,也給他一個安心的結尾,為明天帶來更多動力!

三、幫助孩子找到內在動機:真正的成就感來自於孩子對自我興趣的探索,而非外界的讚賞。支持他們嘗試不同的活動,幫助他們在過程中找到熱情所在。

四、反思自己的教養態度:父母需要檢視自己的焦慮是否無意中投射到孩子身上。例如,問自己:「我對孩子的要求,是否來自於自己的不安?」

重新定義成功  找到屬於孩子的幸福

成功不僅是名校與高薪,更在於孩子擁有健康的心理、自主思考的能力,與面對挑戰的韌性。教育的本質,不是將孩子框定在狹隘的期待中,而是讓他們自由探索自己的價值與方向。

我們需要放下「別人家的孩子」的標準,用愛與包容為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當我們給予他們支持與自由,他們自然會找到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本文作者李孟玲 得升杰有限公司創辦人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