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台灣永續建築的新未來
Text/Chen Jianwei
在全球積極響應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的大背景下,政府以持續推動我國綠建築與節能減碳為目標,而這樣的重責大任,由原內政部營建署改制、專司國土資源規劃、利用與管理、建築及都市更新的國土管理署全面推動,並與立法機構緊密結合,打造我國環境永續建築。
近年來國內綠色建築及淨零減碳議題火熱,國土署從建築設計規範到都市更新規劃,展現出對未來環境永續的堅定承諾。本刊特專訪國土署署長吳欣修、立法委員吳琪銘,並從以下多個面向探討國土署在建築節能、循環經濟及韌性城市建設的具體作為及挑戰。
建築規範相繼升級 綠建材與能效評估雙軌推進
我國的綠建築標準源自二○○四年起,國土署修訂《建築技術規則》並引入「綠建築基準」專章,成為台灣建築管理政策的里程碑。該辦法針對一定規模以上的建築物,規定必須採用綠建築設計,並要求逐步提升室內裝修與樓地板材料的綠建材使用率。自法規施行後,綠建材使用率從早期的五%逐漸上升至二○○九年的三十%,再到二○一九年的六十%。吳署長表示在政策推動多年後,國內廠商都積極配合辦理,未來國土署也將視國內建材產業的發展,適時調整相關標準。
另一方面除了綠建材,國土署近年也在建築能效提升上展開布局。目前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已建立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系統及推動能效標章,針對建築物外殼、空調設備、照明設備、昇降設備、中央熱水系統等面向進行能效綜合評估檢討,並建立能效評估與標示系統,未來更計劃於二○二五年修訂《新建建築物節約能源設計標準》,將能效評估方式法制化。這一措施預計不僅強化建築能源管理,也將成為實現我國邁向二○五○淨零碳排的關鍵步驟之一。
社會住宅成永續建築樣板 全面導入再生能源與節能技術
近年來我國最重要的住房政策當是社會住宅的興建,並以直接興辦十二萬戶及包租代管八萬戶的方式興建社會住宅,其中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以下簡稱住都中心)辦理的社宅不僅提供了廣大民眾的住房需求,也為國家綠建築政策提供最好的試驗舞台。吳署長表示,目前在中央直接管理的社會住宅建案,國土署都將綠建築理念融入規劃中,從設計階段即要求最大化使用太陽能光電設備。截至二○二四年十月底,地方政府與住都中心共完成二百五十一處社會住宅的太陽能光電規劃,裝置容量達三千五百八十瓩,成為公有建築推廣再生能源的典範。
除此之外,自二○二三年起,所有招標的新建社會住宅均需達到建築能效(一級)、綠建築標章認證(銀級)、智慧建築標章認證(合格級)。同時,節能技術的應用更是全面化,包括再生能源設備(太陽光電)、電梯電力回生系統、公共照明的二線式燈控、具有節能標章或CO偵測變頻風機控制功能的排風設備、住宅用電節能減碳以及預留電動車充電設備管線等,全面落實能源管理與碳排減量。
減少營建廢棄物 推動資源再利用
而除了推廣綠建築及節能減碳外,國土署也針對減少營建廢棄物著手,自二○○二年發布《營建事業廢棄物再利用管理辦法》,規範廢木材、廢橡膠等五種廢棄物的再利用用途及產品標準。據環境部統計,我國每年約二百萬噸營建廢棄物中,八十%以上已實現再利用。
面對二○五○淨零碳排戰略,國土署計劃增列新型廢棄物如ALC輕質混凝土的再利用方式,並強調廢棄物作為水泥生料或建材原料的價值,推動營建資源的循環再生。同時,結合預鑄工法與建築資訊模型(BIM),提升建築物壽命週期的效率,減少廢料產生的同時,也降低對環境造成之衝擊。
平衡都市發展與綠地保留 都市再生彰顯公共利益
另外,在都市更新政策上,國土署將永續發展視為核心指標之一。依《都市計畫法》第四十五條,都市計畫區內公園綠地的配置面積不得少於十%,以確保城市空間綠化與居民的休閒需求。同時,透過《都市更新條例》,鼓勵在更新建案中加入綠建築與智慧建築技術,並以容積獎勵的方式引導開發商平衡都市發展與環境保護。而為避免都市更新過度負載,國土署要求所有計劃須通過公開審議機制,確保其公益性與合理性,並推動公園綠地等公共設施的適時調整與優化,提升城市生活品質。
強化韌性城市建設 打造永續建築生態圈
台灣因地理環境特殊,極端氣候與天災頻繁,為此國土署也制定「氣候變遷調適策略」,從都市規劃到國土防災全面應對。例如,在高溫與乾旱挑戰下,優先推廣鄉村地區開放空間與樹木覆蓋率,緩解極端氣候對土地的影響,透過都市計畫與國土計畫的結合強化土地使用規劃原則,確保未來都市更新能兼顧防災能力與永續目標,從而提升整體社會韌性。
吳署長表示,綠建築推動過程中仍面臨兩大挑戰:第一、如何結合台灣的ICT科技優勢,帶動綠建築產業的全面升級;第二、如何透過教育與推廣,改變建築使用者的行為模式,以確保節能設計的實際成效。展望未來,國土署將持續加強政策落實力度,並以建築能效提升與再生能源利用為雙核心,推動建築產業全面邁向永續發展。同時,也將以綠建築作為城市更新與國土規劃的核心理念,打造兼具環保與居住品質的現代化永續建築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