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孟玲
在西方社會,聖誕節象徵著一年一度與家人團聚的美好時刻。然而,看了近期上映的泰國電影《金孫爆富攻略》,卻令人思考:當孩子長大、搬出家門後,是否還會主動回家陪伴父母過節?隨著現代社會結構變遷,家庭對親子關係以及教養模式的焦慮與挑戰愈發明顯。
電影以祖孫情為主軸,揭示了「代際間真正的情感連結」這一深刻命題。劇中,祖母渴望與家人共度時光,也希望自己的價值能得到肯定與珍惜。然而,兒子們只關注實質利益,孫子更是一度被個人私利蒙蔽,忽略了難能可貴的親情。這也提醒我們:家庭教育不應只追求物質成就,而應重視情感與價值觀的培養。
當「啃老」成為隱憂
現實生活中,不少父母遭遇「啃老族」的困擾。國立臺北大學經濟學系的研究顯示,家中若有依賴父母、遲遲不願獨立的成年子女,往往導致父母延後退休或增加工作負擔。長期下來,不僅加重經濟壓力,也逐漸造成家庭關係的緊繃。
同樣地,美國心理學會(APA)警示,如果父母在教養中過度強調外在成就,孩子容易在未來的人際互動中變得冷漠與疏離。反觀電影中,祖母透過陪伴與情感付出,讓孫子體會到被愛與被重視的重要性,進而展開了一段既感人又啟發深遠的祖孫故事。
目標感:親子關係的長期黏著劑
史丹佛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威廉·戴蒙(William Damon)的研究指出,青少年若能及早建立「目的感」,成年後不僅更早找到人生方向,也更願意與父母維繫感情。他們回家參加家庭聚會的主動性與頻率,往往遠高於缺乏明確目標的孩子。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也發現,從小重視價值觀與責任心的家庭,孩子長大後願意主動回饋父母的比例,比一般家庭高出近四成。這背後的關鍵,在於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形成了深厚的情感基礎,懂得感恩與珍惜。
在《Hero on a Mission》一書裡,唐納·米勒(Donald Miller)更進一步強調:每個人都渴望成為自己人生故事的主角,而父母扮演的正是「引導者」的關鍵角色。協助孩子設定小目標、鼓勵他們逐步實踐,不但能讓孩子在面對挑戰時更具韌性,也能加深與家庭的正向連結。
五個步驟:打造親子情感與目標感
1. 建立家庭儀式:感每逢聖誕節,可一起製作裝飾品、舉辦親子遊戲夜或分享「年度感謝清單」,在充滿儀式感的氛圍中,讓孩子深刻體會家庭的溫暖。
2. 教導情感與責任的平衡:在日常互動中,除了滿足孩子需求,也要引導他們理解並尊重家中其他成員的感受與付出,培養「同理心」與「責任心」。
3. 鼓勵孩子探索夢想與目標:協助孩子發掘興趣、分階段設立小目標,並在過程中提供適度支援,讓他們享受自我成就感的同時,也對家庭產生歸屬感。
4. 創造開放的對話空間:讓孩子放心表達想法與困惑,父母則以「教練式」的溝通方式提供建議與鼓勵,避免過度干預或批判。
5. 價值觀的對話與引導:借鏡電影中祖孫的互動,家長可與孩子進行有深度的價值觀交流,幫助孩子培養感恩與珍惜的心態,以減少未來可能產生的自我中心或「啃老」行為。
讓教養回歸初心
《金孫爆富攻略》不僅是一部溫情動人的電影,更是一面反映現代家庭教養現狀的鏡子:成功的教養不僅在於學業與事業成就,也在於孩子能理解生命與情感的真諦。聖誕節是一年之中最溫暖的親子時光,同時也是家長重新審視教養方式的絕佳契機——你是否在協助孩子找尋人生方向,同時教會他們如何與家人建立深刻而持續的連結?
唯有讓孩子擁有明確的目標感,以及從小灌注的珍惜和感恩之心,才能在未來的人生旅途上不缺席家庭聚會,並主動回饋父母與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