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願禮儀以慈悲與愛啟迪生死智慧
文 / 劉正廷 攝影 / 徐裕庭
![](https://i0.wp.com/readfi.news/wp-content/uploads/2025/02/Podcast-%E7%AF%80%E7%9B%AE%E5%B0%81%E9%9D%A2.png?resize=708%2C708&ssl=1)
每年農曆十一月十七日,適逢阿彌陀佛聖誕,弘願禮儀於「上善園」舉辦年度「弘願感恩日」。這一天,家屬伴隨梵音虔誠誦經,為往生者祈福,亦尋得內心的平靜。弘願創辦人涂智能與孫楚晴伉儷偕同第二代涂瀞云,以莊嚴的儀式凝聚情感、傳遞智慧,讓生命的終章成為充滿溫暖與深情的永恆祝福。他們以「善終」的理念重新詮釋生與死的意義,為家屬帶來深切的撫慰。
感恩日的初心與傳承
「弘願感恩日」承載著涂智能夫婦對生命的深切敬意與反思。他們以一個樸素而堅定的初心:「我們還能再多為往生者做些什麼?」為起點,將追思化為愛的延續,以深情撫慰失親家屬的心靈,讓每一份惜別在祝福中昇華為永恆的記憶。
![](https://i0.wp.com/readfi.news/wp-content/uploads/2025/02/%E5%BC%98%E9%A1%98%E6%84%9F%E6%81%A9%E6%97%A5.jpg?resize=708%2C990&ssl=1)
結合佛教傳統與華人文化精髓,「弘願感恩日」應運而生,成為傳遞心意的重要儀式。每年的這一天,法師於佛堂舉行整日法會,為往生者至少超薦三年,象徵慎終追遠的孝道精神。這三年的祈福不僅是文化上的致敬,更承載古時守喪三年的深厚意涵,讓家屬在現代生活中,依然能以虔誠的方式表達對親人的思念與感恩。
法會期間,所有供品與家屬的餐食,均由孫楚晴以虔誠之心親手準備。這些融合佛教慈悲與環保理念的純蔬食佳餚,既體現對生命的尊重與感恩,還傳遞健康與永續的價值。蔬食作為環保的一項實踐,藉此機會,讓失親家屬品味蔬食之美,從接受到喜愛,甚至逐步融入日常生活,亦延續對生命的尊重。
喪親之痛是人生中無法迴避的重大打擊,復原之路如同雙軌擺盪,充滿起伏。弘願禮儀深知,悲傷無法量化,傷痛不宜強行揭開,但期盼以「弘願感恩日」此充滿療癒力的活動,令失親家屬感受到他們的陪伴,進而獲得走過喪親之痛的力量。
每年的感恩日,不畏寒冬的家屬總是踴躍參與,這份用心也堅定弘願禮儀持續舉辦的決心。活動中,家屬們彼此扶持交流,感受到如同回娘家的自然與溫暖。無論是擁抱、握手,抑或是傾訴心聲,這些面對面的互動不僅帶來安慰,更是一股強大的療癒力量,讓愛與記憶成為永恆的依靠。
![](https://i0.wp.com/readfi.news/wp-content/uploads/2025/02/S__469229574.jpg?resize=708%2C473&ssl=1)
推動綠色殯葬的堅持
自二○一○年以來,弘願禮儀連續多年榮獲「臺北市政府殯葬服務業評鑑優良業者獎」。這份殊榮背後,是團隊對細節的極致追求與推廣綠色殯葬的堅持。減少焚燒紙紮品、倡導環保葬禮,弘願以實際行動踐行對環境的承諾,讓他們在評鑑中脫穎而出。
評審委員曾評價:「弘願禮儀的每一項服務,都是對愛的詮釋。他們不僅在儀式上用心,更在每一位往生者的故事中,看見人性的光輝。」
涂瀞云作為弘願禮儀的新生代力量,自幼耳濡目染,茹素成習。她希望經由努力,能讓更多人學會珍視生命,理解死亡的意義,進而找到面對告別的力量。她表示:「殯葬服務沒有重來的機會,『善終』既是一個結果,也是一種選擇。推廣這一理念需要時間與耐心,但只要堅持以愛為核心,終能觸動人心。」
生命教育的推廣與挑戰
涂瀞云認為,現代社會普遍避談死亡,因而弘願禮儀殷盼透過生命教育推動正視生死的重要性。他們創立《Hello接生婆》播客節目,分享殯葬知識與生命故事,為大眾提供理解死亡的溫柔視角。
她深刻體會到「善終」的內涵既是告別,更是一種尊重與和解。她強調:「『善終』是對生命的理解與愛的回歸。我們希望每位家屬都能找到內心的平靜,讓愛與記憶成為他們走出悲痛的力量。」
溫暖的答卷
「善終很難嗎?」弘願禮儀用行動給出答案。這份答案,是對生命的敬意、對愛的體現,更是對人性的深刻理解。弘願將殯葬服務昇華為生命的禮讚,透過人文與專業書寫出一段段感人的生命故事,讓每一場告別成為最溫暖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