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General

朦朧

文/曾英棟

酒後心花開‧詩人 複合媒材67*92公分 2020年

廬山,最著名的是蘇東坡的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道出朦朧的真髓。

之前讀書時,常常讀到廬山這個歷史名山,引發很多詩人的靈感,如蘇東坡、白居易、李白等;因為有這些雅士墨客,讓廬山神秘面紗更為迷人。

好友車建全是廣州美院教授,也是二○二四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的代表之一,他用了二十年的時間來描繪與紀錄廬山。車老師的作品靜謐、看似平淡無奇,但因二十年的長期紀錄、四時的轉化,呈現極細膩的變化,道出一種「輪迴」,也挖出了歷史的不確定性,和一些隱晦的真相。

因看了車老師的作品,對廬山產生某種憧憬情愫,今年元月便和他約上廬山,想一窺其真面目。廬山上有座琴湖、湖上有個亭,和車老師聊天時才得知,亭子之下原來還有一間廟,文革時為了避免「破四舊」波及,廟被築壩淹沒。傳說這是六祖慧能曾經拜訪過的廟,後來他轉至韶關南華寺弘法,使禪宗大放異彩。

不巧碰上二十年來最大乾旱,不但沒有煙雨、也不見雪松,在枯冬的季節,一片荒蕪。雖然沒看到朦朧景象,也在山上健行了一遭、看了一些遺址,令人懷念的,還是古人所留下在溪邊的石刻詩詞,和民初國外使節所建的避暑別墅,保存得不錯,但不知何故,很多屋頂都改為紅色鐵皮,實在煞風景。過程中也發現

二○一○年時,當地政府辦了廬山第二屆「國際山川藝術節」,看到一些中南美洲與北歐藝術家留下的作品,煞是有趣,但可惜的是若高層更有文化概念,能永續經營這樣的活動,廬山面目將大大不同。

蔣介石和宋美齡曾有行館「美廬」建於此地,毛澤東也曾將其收為避暑之處,千古風流人物,為廬山的故事再添一筆。希望下次拜訪能不再是一窺究竟,而是煙雨濛濛的詩性世界。

因應旅遊,許多街廓徹底商業化,熙熙攘攘的人群,讓古詩中的山徑意境蕩然無存。返台之 前在南昌轉機,有時間到滕王閣與萬壽宮走走,均是尺度非常大的建築,卻不見微小細膩的「細節」,只能以粗糙粗俗來形容,讓人不會想再去第二次。

相對於朦朧,便是火眼金睛。其實一目瞭然是種血淋淋的現實,唯朦朧是灰色地帶,有著強大的包容力,充滿神秘感與詩情畫意。

朦朧像沙漠、大海,平淡表面漫無邊際,卻深藏內蘊的魔幻,深深吸引我,是我所喜歡的。向來我都順著「直覺」而行,它像指南針,模糊中卻有精準,隱約浮現未來,指引方向。

本文作者曾英棟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