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文通 照片/許益超
想像一個突然安靜下來的世界:沒有音樂、沒有笑聲、沒有「今天吃什麼?」這樣的小問候,只剩下一片無聲的孤寂。對你我來說,也許只是暫時的假設;但對全球超過4.6億人來說,這是他們每天醒來就必須面對的現實。
在這樣一個靜默的世界裡,有一位學者選擇用研究與關懷,敲響未來希望的鐘聲。他的名字叫做──許益超。

用幹細胞為聽力點燈的人
來自馬偕醫學大學的聽語學系系主任許益超教授,是台灣極少數深耕「聽覺修復與再生醫學」領域的專家。他的研究不只是實驗室裡的顯微鏡與試管,更關乎千萬人「能不能再次聽見愛」的權利。
「聽損不是老年人的專利,而是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面對的未來。」許益超堅定語氣裡藏著對患者的疼惜。他舉出WHO的統計數字:預計2050年,全球聽損人口將倍增至9億人──這已不是『可能』,而是正在發生的事。
於是,他決定走一條沒人走過的路。不是做大規模補助計畫,也不是販賣市面上的輔具產品,而是:從細胞開始、從基因開始、從再生醫學開始。
他領導的研究團隊,已成功以iPS細胞衍生出毛細胞前驅細胞與神經前驅細胞,並進而分化成聽覺毛細胞與神經細胞,作為未來開發仿生耳蝸與類器官晶片的重要基礎。他更進一步且建構完整聽損之再生醫學治療策略,提出聽覺保護、修復、再生與重建不同階段﹑搭配台灣大健康產業與再生醫學治療技術,讓聽損再生醫療離臨床應用更近了一步。
「我們的目標,是讓下一代的孩子不再只能依靠助聽器與電子耳。」他如是說道,眼裡透著充滿希望的光芒。

那一年,他把學生送上哈佛
許益超的影響力,遠不只是在實驗室裡。
2017年起,他連續獲邀三次至國際內耳治療年會演講,並擔任細胞治療場次座長,開啟台灣聽覺幹細胞研究與國際學界的接軌。更令人敬佩的是,他主持「教育部學海築夢計畫」,讓馬偕聽語學系的學生能赴哈佛大學醫學院附設麻省眼耳醫院及德國漢諾威大學附設醫院進行臨床與研究實習。
這些年,他送出了好幾位學生去見世界,也讓世界看到台灣。

5月27日到28日,許益超將再一次站上推動歷史的舞台。他是「第一屆台灣內耳治療學會(TSIET)國際研討會暨哈佛─馬偕聽覺修復及再生醫學新知研討會」的推手,這場結合哈佛醫學院、國際再生醫學研究社群與台灣產學能量的會議,將在三芝馬偕國際會議廳盛大舉行。
這次研討會是一場「未來醫療」的預演。他希望這場跨國論壇能聚集來自再生醫學、聽力學、藥學、生技、AI、材料科學等不同領域的專家,一起面對這個「人類共同的沉默挑戰」。
耳朵,其實是一扇通往世界的門
從基因科學到再生醫學,從國際論壇到學生培育,許益超就像一名靜靜敲響鐘聲的守夜人。這場由 TSIET 主辦的國際盛會,不僅是學術的里程碑,更是有志者集體為未來發聲的一刻。
「聽見」這件事,從來不只是感官的接收,更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開端。孩子的第一句「媽媽」、情人的一句「我在」、甚至家人飯桌上的一句「吃飽沒?」──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聲音,其實構成了人生的溫度。
而許益超,用一生守護這份溫度。
TSIET 首屆國際年會資訊
時間|2025年5月27日(二)─28日(三)
地點|三芝馬偕醫學大學 國際會議廳
主辦|台灣內耳治療學會(TSIET)

如需更多報導或合作洽詢,歡迎聯絡
W.T 有故事|[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