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

台積電赴美巨資設廠!台灣半導體產業將動搖?

文/吳逸家

近日美國總統川普與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共同宣布,台積電將投資數兆元新台幣於美國設廠,標誌著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重大轉變。此舉表面上是企業的全球佈局,但其背後蘊含的地緣政治、技術外流、人才流失與供應鏈重組等問題。

台積電之所以成為「護國神山」,關鍵在於其領先全球的高端製程。然美國希望透過此投資掌握半導體核心技術,並減少對台灣的依賴。若美方要求台積電在美設立先進製程,甚至將研發資源轉移,美國本土半導體競爭力將提升,而台灣的技術護城河則可能被削弱。

台積電倚賴大量高端工程師,美國廠區勢必吸引台灣技術人才,甚至可能透過政策與薪資優勢,挖角台灣其他半導體企業的精英,這將加劇台灣產業的人力資源短缺,進一步影響研發與生產效率。

台灣半導體供應鏈完整,涵蓋晶圓代工、封測、IC 設計與材料供應等,形成高效的生產模式。而美國本土供應鏈尚未成熟,若台積電擴大當地產能,台灣上游供應商的訂單恐被迫減少,甚至可能被美方要求轉移生產基地,削弱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中的主導地位。

此外,美國高昂的人力與營運成本,使台積電在當地生產的晶片價格上升,恐降低其全球競爭力,甚至影響美國消費電子、車用晶片等產業的成本結構。

台積電長期以來不僅是台灣經濟支柱,更是國際地緣政治中的「戰略資產」。台積電掌握全球晶片供應鏈,讓台灣在國際局勢中具備關鍵影響力。但若美國成功建立自主供應鏈,台灣的重要性是否會降低?這不僅影響產業發展,更牽涉到國家安全。當美國逐步強化本土晶片生產能力,未來在供應鏈政策上可能優先扶植本土企業,削弱台灣在全球半導體市場的優勢。一旦國際政治局勢變化,美方是否仍會維持對台灣的技術與經濟支持,也成為未知數。

如何維持台灣競爭力?

台灣政府與企業應積極應對,確保晶片產業競爭力不被削弱,應強化本土研發,投資半導體人才培育,減少技術與人力的外流風險。其次,台積電應在全球佈局中保持技術核心優勢,確保最先進的製程仍以台灣為中心,避免台灣淪為次級供應鏈。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