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PoliticsEventsEconomics

一體化到多邊裂解:美國對等關稅下的全球貿易變局

美國對等關稅來襲  美中歐博弈棋局下的供應鏈重構

Text/Chen Jianwei

美國政府即將正式啟動對中國大陸、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夥伴以及其他亞洲貿易國家的對等關稅政策,這一措施在全球貿易市場引發劇烈反應。美國官方強調,此舉是為了平衡長期以來不公平的貿易關係,但外界普遍認為,這不僅僅是經濟政策,而是美國戰略性壓制對手的手段。此舉不僅是二○一八年貿易戰的升級版,更在全球供應鏈重組、地緣經濟集團化的背景下,成為檢驗各國經濟韌性的壓力測試。

四月二日,美國總統川普預計宣布對各國的「對等關稅」,也代表「川普貿易戰2.0」正式啟動,此舉延續了二○一八年貿易戰的邏輯,卻在全球化退潮、地緣政治裂痕加劇的背景下,掀起更劇烈的產業鏈震盪。不同於首輪貿易戰聚焦中美雙邊角力,此輪關稅衝擊波將擴散至歐洲、北美自貿區,並在亞洲引發連鎖反應。

根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測算,若全面實施對等關稅,全球供應鏈成本將增加一‧二兆美元,並使美國通膨率上升○・五%。這場以「公平貿易」為名的關稅戰,不僅是經濟算計,更是政治角力。從日本晶片設備出口管制、印度電子關稅壁壘,再到東南亞「中國+1」戰略的極限,全球貿易體系正步入「規則破碎化」的新紀元。本文透過三大板塊(美中、美歐、北美)自貿區的衝擊與因應,解構這場關稅戰如何重塑世界經濟秩序。

從脫鉤到系統性競合  美中博弈各有盤算

自川普重返白宮至今,已累計對中國大陸進口商品加徵二十%關稅,稅率升至約三十三%,面對如此情形,北京當局選擇避開傳統關稅報復,轉向關鍵領域的「精準打擊」。早在二○二四年四月,中國商務部更新《出口管制清單》,就已經將稀土磁鐵生產技術列入限制項目,並限制鎵、鍺等稀土與關鍵礦產出口,讓全球九十五%的稀土永磁產能集中於中國大陸,此舉直接衝擊美國電動車與風電產業,更迫使特斯拉加速與澳洲Lynas合作,但成本卻暴增三十%,可說這是中國大陸在關鍵領域採取精準打擊的成效之一。

另一方面,對等關稅的實施,短期內可能會迫使中國大陸加速供應鏈調整,並嘗試透過降價、加大市場推廣等手段以彌補市場份額流失,但也促進技術轉移與供應鏈多元化進程。根據世界銀行二○二四年統計資料顯示,中國大陸占全球製造業增加值約三十二%,並在電子、機械等領域具不可替代性。即使美國對華實施高額關稅如太陽能板課徵五十%關稅,但中國大陸仍能透過東南亞轉口(二○二三年占對美出口三十五%)對美銷售,並以技術升級維持利潤。

實際上,美國此舉雖然對中國大陸產生短期壓力,但川普卻忽略美國自身同樣必須面對逆差擴大與通膨風險的結構性矛盾,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在二○二三年達三八二○億美元,較二○一八年增長十五%,顯示中國大陸商品仍具價格剛性,民生消費品如服裝、家具等關稅成本勢必將由美國消費者承擔。

另外,關稅戰的另一個目的,是川普希望促成「製造業回流」,然而儘管美國祭出科技制裁,並投入五二七億美元補貼本土半導體製造,但中國大陸半導體自給率已達三十%(二○二四年),中芯國際7奈米晶片也開始量產,削弱了制裁效果。同時美國更面臨「再工業化」困境,一是成本與效率落差,如台積電亞利桑那廠量產延遲兩年,每片晶圓成本較台灣高出四十%,反映美國缺乏完整產業聚落。二是技術工人短缺,全美製造業大量缺工,加之川普收緊移民政策,讓填補進階製程所需的高科技人才缺口更大,都不利製造業發展。

綜上,這場美中博弈最後可能演變成科技脫鉤與低端依存同時並存的「競合式脫鉤」, 首先在高科技領域的部分,美中將形成切割狀態,包含AI、量子計算等領域加速「去中國化」,美國聯合日韓台組成「Chip 4聯盟」,中國大陸則以舉國之力推動「中國標準2035」。在消費品貿易的部分則因美國仍需進口中國大陸中低端商品,解決其成本與產能限制,故而雙方或將形成「鬥而不破」的常態化博弈。

前有綠色轉型與數字主權之爭  對等關稅或將激化美歐矛盾

自二○二二年以來,美國實施《通膨削減法案》(IRA),為本土電動車提供每輛七千五百美元補貼,更要求電動車電池礦物須有四十%來自北美或自貿夥伴,此舉不僅直接衝擊歐洲車企,歐盟也以「綠色新政工業計畫」反制,但內部也有矛盾,如德國的妥協與法國的強硬:寶馬、大眾等德企加速在美設廠(如寶馬南卡州電池廠),法國則力推「歐洲主權基金」,要求對中國大陸電動車加徵關稅。而在數字主權的角力上,歐盟《數字市場法》(DMA)迫使蘋果開放第三方應用商店,與美國「科技巨頭監管鬆綁」政策背道而馳。歐盟法院裁定Meta數據傳輸違反GDPR,迫使臉書在歐洲建立獨立伺服器,每年增加十五億美元成本。同時歐盟嚴格規範生成式AI訓練數據來源,美國則放任企業使用公開網路資料,導致跨大西洋AI模型難以相容。

美國如對歐盟採取對等關稅措施,無疑是給予這個曾經緊密的經濟聯盟重大考驗。美國政府表示,歐盟在某些貿易政策上也對美國採取了保護主義措施,因此美國有權以同等手段回應。然而歐盟內部對此卻反應不一,部分歐洲國家認為,對等關稅將對雙方經濟造成短期衝擊,尤其是在汽車、鋼鐵以及農產品等傳統行業,歐美雙方產業鏈深度交織,任一方採取激烈的關稅政策都將引發連鎖反應。對此,歐盟應會在短期內進行內部協商,推動調整雙邊貿易規則,並尋求與美國重啟對話,以降低關稅對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

此外,也有部分觀點認為這次美歐對等關稅也可能成為推動歐盟內部整合的契機。面對美國施壓,歐盟成員國必須展現團結,通過協調一致的對策,維護整個歐洲市場的穩定。歐盟委員會已暗示,未來可能加強對外貿易防護措施,包括設立更嚴格的反傾銷機制和出口管制制度,以應對來自美國的關稅挑戰。儘管如此,美歐之間的矛盾仍有可能激化,因為美國方面不斷以「對等」為藉口施壓,要求歐盟做出讓步。而歐盟若不能在短期內提供明確回應,雙方長期緊張關係將不可避免,甚至可能波及全球貿易秩序。

表象下的權力重分配  北美自由貿易夥伴關係面臨考驗

對於北美自由貿易夥伴而言,美國對加拿大及墨西哥的對等關稅政策是一次重大挑戰。北美三國之間,長期以來維持著低關稅乃至零關稅的友好貿易關係。美國政府以「對等」為由加徵關稅,旨在回應對方在貿易中存在的不公平現象。然而,這種單邊的做法對於加拿大和墨西哥來說,無疑是一記重拳。

川普在上任後,先是用未能有效阻止非法移民和毒品進入美國的理由,對加、墨宣布徵收二十五%的關稅,並對加拿大的能源產品施加十%的關稅。面對美國的關稅措施,加拿大和墨西哥均表示強烈反對並採取相應的反制措施。​加國政府宣布對美國進口的鋼鋁產品、農產品等多項商品加徵報復性關稅。​墨西哥則對美國的農產品、工業產品等實施關稅反制。​此外,兩國也積極尋求與其他貿易夥伴加強合作,以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

在關稅措施實施後,美國國內出現諸多反對聲音。​面對壓力,川普於三月簽署行政命令,給予加拿大和墨西哥一個月的寬限期,暫停徵收關稅,並為四月「對等關稅」的對決做好準備。然而,這一決定在短短三天內再次改變,顯示出美國貿易政策的搖擺不定。​對等關稅的策略短期內可能使北美貿易遭遇波動,影響雙邊甚至三國間的產業鏈與供應鏈。然而長遠來看,北美國家亦有可能藉此契機重新檢討和調整自由貿易協議,促進更公平的貿易規則。北美各國在能源、汽車和農產品等領域具有深厚合作基礎,透過集體協商,重新打造互惠互利的貿易體系必是未來趨勢。

多邊主義到區域集團化  全球貿易格局即將重構

美國採取對等關稅政策,看似是一場公平的「以牙還牙」行動,實則充滿了戰略算計。對美中而言,這波關稅可能促使中國大陸加快供應鏈重組與內部改革;對美歐而言,則是考驗盟友間團結與協調能力;而對北美自由貿易夥伴來說,這是一場撕裂多年合作基礎的試煉,也可能推動區域內部進行深層次的結構調整。

另一方面,這場關稅戰,也有可能是新興經濟體的戰略機遇,如東南亞有機會成為新的「替代供應鏈」,包括越南、印尼都可承接低端製造。又這樣的對等關稅戰,讓過去整體化的世界貿易組織(WTO)爭端解決機制失靈,面臨被邊緣化停擺危機,各國將紛紛轉向如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等區域協定為主。

在可預見的未來,全球貿易或將步入「有限全球化」時代,包含國家主義抬頭但非完全脫鉤、區域合作深化但技術標準割裂。各國能否在博弈中找到動態平衡,將決定世界經濟是走向「新冷戰」或是「競合共存」。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