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SocietyEconomics

鋼鐵聯盟  全球供應鏈的挑戰與機遇

文/李振麟

「鋼鐵」是世界上極為重要的工程材料,在人類的歷史演進中,它的發展不僅有高度韌性也更堅固輕巧,從鐵罐、車輛到建築物等食、衣、住、行上皆息息相關。在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中,鋼鐵也發揮極大作用,是地球上回收率最高的金屬廢料,能不斷地來回再生使用。

鋼鐵是重要的工業材料之一,從國家的基礎建設,甚至於小到不起眼的螺絲,都對我們生活層面的影響至關重要。鋼材的堅硬物性與持久性,不僅讓商業產品的用途更廣泛與生活化,還可以當廢鐵無限回收與重新煉製。

鋼鐵金屬材料起源於十九世紀的歐洲與北美工業革命時代,然而在古代的印度以及中國鐵器時代,就已有工匠冶鍊刀劍技術,將其轉化成為生活中所需要的工具及武器。鐵並不是「鋼」,鐵器時代的金屬工人在冶煉過程中,發現了鐵的卓越性質,意外也發現鋼的優越特性,因此將其轉化為工具和刀劍等武器。早期生活中的鋼製品必備器材,如同斧頭、鑿子等製成配件,以增加其生活實用性,儘管鋼鐵的用途是越來越頻繁廣泛,然而煉鋼技術上,仍然是一個緩慢、耗時而且昂貴的演進過程。

冶鐵煉鋼是將鐵與少量的碳,以及其他相關的微量元素混合,經由「軋制」、「退火」以及「塗層」等繁複處理過程,甚至於更進一步的淬火硬化,加工後的鋼材在水或油中快速冷卻,以提高其硬度特質,也就是藉由「淬火硬化」等技術,提煉出各式各樣以及不同用途的鋼材。然後這些材料經過「軋制」、「退火」和「塗層」等處理過程,以穩定其所需要的物性用途,雖然在早期時代,「煉鋼」是一個漫長且辛苦的人工作業過程,然而所生產出來的稀有鋼鐵,仍然受到各界高度重視,塑造出不同演進過程中的鋼鐵產業歷史進程。

鐵匠師傅的冶鍊技能  奠定煉鋼技術的發展演進

早期鋼鐵的消費需求,大多來自於戰爭因素,軍隊士兵都希望能擁有堅固耐用的盔甲和武器。然而,鐵並不是「鋼」,某些鐵匠師傅從木炭火中加熱鐵礦石,逐漸提煉出來一種海綿狀鐵塊,然後再慢慢地錘擊鍛造成型。也有鐵匠注意到,當元素材鐵塊長時間放置於木炭爐中,鐵塊本身的物性延展會越來越強,也就是越來越硬,尤其是後續鍛造金屬時,因為材料不斷地反覆「加熱」、「摺疊」與上下「敲打」,金屬材料的基本特質,就會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改變。

另一方面,也有工匠學會如何透過加熱方式,再使其冷卻以及不斷地回火加工,最終硬化成鋼與降低其脆性。煉鋼技術上,鐵匠師傅各憑其長期以來的煉鋼經驗而為之,鋼鐵不僅擁有時代背景的技術經驗傳承,也有著推動未來產業發展的潛能動力。

由於鋼鐵物性上,擁有不易分解而易於回收的材料特性,隨著時代演進,各種不同的煉鋼知識,傳播到歐洲和亞洲,鋼鐵製造商不斷地研發新的技術,造就出重量更輕便,以及強度更高的「鍛造鋼」、「合金鋼」,甚至於「低碳鋼」等金屬材料,一個全球性的冶鍊製鋼產業順勢展開。

十五世紀時期,鋼鐵產品就已經開始普及化,從大馬士革的劍到日本武士的刀,「鋼鐵」都是那個時代背景中的首選材料。當時的煉鋼廠多數是將熟熱的鐵,分層置入「木炭粉」中並長時間加熱,以增加合金中的碳含量但是這樣的製作過程,既繁複又耗時。

後來在一九七四年時,來自於英國的亨茨曼,發明了「熔鑄煉鋼」法,這是歐洲史上第一次提煉出來的液態鋼水,藉由耐高溫熱度的「陶罐」來處理,這種耐高溫的熱圓錐形杯狀器皿,也就是所謂的「坩堝」。以「熔鑄」方式來取得其液態鋼水,待冷卻後再創造出物性品質較均勻的「鋼錠」,鋼錠製程的技術產生,就是後來俗稱的「高爐煉鋼」。雖然這樣的冶鍊發明,改變了以往的傳統作業模式,但還是無法到達大量生產的目標,而且提煉過程中所付出的成本代價也高。

坩堝煉鋼技術」改變了傳統提煉

一直到十八世紀時,英國的班傑明·亨茨曼Benjamin,改良了坩堝鋼的煉製方法,達成能夠去除更多雜質,並降低熔鋼過程中的不均勻度。亨茨曼使用「焦炭」來加熱,產生的高熱溫度可以完全融化熟鐵,再製造出物性品質均勻的「鋼錠」。「鋼錠」製程技術產生,改變了以往的傳統作業方式,雖然有了這樣的冶鍊發明,但是產能還是無法滿足消費市場期待,而且所花費的成本也高,但是為煉鋼技術開啟了新頁面。

「坩堝煉鋼」技術的出現,激起了歐亞各國技師與學者的熱烈討論,越來越多人前往參觀這樣的新技術。也因此逐漸影響到後續整個歐洲鋼鐵製造業興起,當時擁有豐富的鐵礦石蘊藏量、並且可大量運用於「坩堝」熔鑄生產,以提煉出熟鐵純度的「瑞典」,最具有條件優勢逐漸成為整個歐洲大陸,優質鋼鐵的主要供應國。

工業革命帶動鋼材品質提升

隨著工業革命興起,大規模工業化逐漸蔓延到整個歐洲,建築與交通運輸,對於金屬的消費需求增加,生活應用的範圍也越來越廣,各國間的金屬貿易交流更盛以往。尤其是現代化工業進程下,「鐵路」與「造船業」,對於鋼材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發明家亨利·科特Henry Cort發明了兩項新的突破性技術,來滿足這些需求,並且也奠定鋼鐵產業走向現代化基礎。

第一、透過爐中攪拌熔解液來提高生鐵品質,其不僅降低碳含量,也促使鋼材物性更加的具有堅韌脆性。第二、將準備好的熱金屬塊,軋製成為最終產品比傳統的錘擊更溫和,技術上也增加金屬強度,從此拉開軋製薄板的工藝技術,可後續應用在航運貨輪鐵板的生產。

機械化時代逐漸來臨,改變我們傳統的生活習性,到一七○九年時亞布拉汗·達比Abraham Darby使用「焦炭煉鐵」技術達到高產量目的,進而也增加焦炭需求量。後續一七一二年時,湯瑪斯·紐科門Thomas Newcomen發明了「蒸汽發動機」的原型機,這項革命性發明,不僅帶動後續的鐵路建造,也將紡織產業轉向機械化生產。

即使此時鋼鐵金屬品尚未大規模使用,然而工業革命促使各行各業走向機械化,也逐漸蔓延到日本、美洲以及各界各地,有了機械設備的輔助,鐵匠約翰迪爾 John Deere因此創造了一種帶有鋼刀片的「鋼犁」,讓更多不起眼的草地,變成可以用來耕種的土壤。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