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能減碳的再生能源政策下 鋼鐵產業的演進發展令人期待
文/李振麟

生活應用普及化 鋼材的性能持續提升
工業革命下,煉鋼技術取得更新進展,新技術與基礎設施同步推動鋼鐵的物性需求走向多元化,如何才能得到更有利的鋼材應用,成為每一位鋼鐵製造商所面對的挑戰議題。高爐中的「鐵水」,添加各種不同金屬元素,藉以開發更高性能的合金鋼,以適應現代化生活的變革需求,因此造就許多研發單位成立。如「天然氣」與「石油」產業,便需要更堅固強韌的鋼材,以利於開挖輸送,因此擁有完美無縫的「焊接性能」極為重要,才能確保接縫處沒有弱點洩漏,如今研發上得知,添加錳與其他微量元素,便可滿足其需求,這也就是所謂的「錳鋼」。
二十世紀中葉期間,新的冶煉技術出現,煉鋼生產過程有了「電弧爐」發明,從火焰到電力生產提煉,便可將原本的鍋爐燒煉,成為省時、節能的電力生產方式,有了快速便捷以及低耗能的條件,也就有了廢邊料的再回收利用,工業廢料逐漸成為一種廉價的重要資源,也就是後來所謂的「廢鐵資源」。
除了傳統的製造方式改變,鋼鐵製造商的軋制技術也有所突破,可以製造出鋼板板材,以滿足客戶的產品應用。在融化後的鋼液倒入固定模具中,形成「鑄錠」,然後軋製成薄片或更小的形狀和尺寸。鋼液連續輸送入模具中,形成長條型鋼狀,這些條狀物再從模具中出來,切割成為一塊初級胚狀,也就是「鋼胚」,如此一來,將更容易軋製成為成品和半成品。
冷熱加工技術使得材料更薄
「粗胚鑄錠」只是工業煉鋼的第一步驟,鋼鐵的性能上,不僅有化學成分的基本要求,還需要「加熱」、「冷卻」、「錘擊」和「軋制」等物性承受功能。這些巨大的鑄錠,經過冷熱退火的繁複軋制過程,以形成所需要的形狀和尺寸。如今,煉鋼製造商的生產工藝,已經有能力製作出厚度如同薄紙的箔片。

在機械性能上,經過不斷來回地淬火(快速冷卻)以及回火(淬火後再加熱)過程,則可以得到更精確的機械性能,也就是加熱到800°C左右再緩慢冷卻,此時金屬鋼板本身的晶體構造將被改變,也提升了鋼片的「延展性」與「抗張強度」,讓鋼品更有其「彈性」、「韌度」與「強度」,退火作業使得金屬物性提升,軟化到足以保持相當的硬度,成為製造汽車零件的主要材料。製成的厚鋼材金屬,經過「防鏽」與「防腐」等塗層處理,將更能適應於冷、熱溫差或含有鹽分的海水中,可適用於橋梁、造船和鐵路等工程應用。

「鋼鐵」成為國家經濟建設的工業材料
如今全球鋼鐵廢料回收率已經超過七十%,高達九十七%左右的鋼鐵副產品可再生利用,就如同鋼爐中的爐渣,通常用於生產製造混凝土。如今,現代化的鋼鐵廠,都比以往更加安全、清潔,事故發生率也減少改進中,「鋼鐵金屬」可視為推動工業革命與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工業材料。鋼鐵商品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發揮極大作用,隨著都市化迅速擴張,城市人口密集度越來越高,高樓大廈與捷運交通等基礎設施,對於鋼鐵建材的需求,也在持續增加中,尤其是新興國家的建設與能源探勘,對於鋼鐵建材的需求更不可缺。今日在全球推動綠能碳排政策下,鋼鐵金屬材料,更是「風力發電」與「太陽能」工程建設的主要工業材料,提供了綠能環保技術上所需的硬體設施。

鋼鐵的特性變化多端,不僅擁有「強度」、「延展性」與「韌性」等特質,也擁有「耐火」與「焊接」等物性指標,可以滿足各式民生工業需求。一般常見的鋼鐵防腐方式,則以「鍍鋅」或「鍍錫」在表面,以阻絕氧氣、濕度與金屬面接觸,便可製成我們生活中的鐵罐頭,或者是支撐橋面的防銹鋼桿,鋼鐵如果加上金屬元素「鉻」,便可以形成氧化保護層,也就是力抗腐蝕性的「不鏽鋼」,不僅降低生鏽速度,也帶動很多現代化商品。
近幾年來的綠能環保意識抬頭,為鋼鐵產業帶來許多商機,如離岸風電的再生能源興起,帶動鋼鐵消費需求增加,同樣因為多數風場都位於海邊或架至外海海面上,鋼板的「抗腐蝕」與「焊接性」,就具有高度要求條件。同時,在面臨減碳綠能政策上,煉鋼過程中的碳排放總量,也同樣成為被檢討的對象。
根據「世界能源總署」統計,二○二○年全球鋼鐵的碳排放總量,在減碳需求上,面臨「核心製程」的技術檢討,原傳統的高爐煉鋼製程,必須更換為「電爐煉鋼」。有了電爐煉鋼技術,可以從「煉鋼」執行到「熱軋」,再到最後的「冷軋」一貫作業。目前國際上,所推動的幾項減碳製程方式,如煤炭冶金改成「氫能」,使用「氫氣」技術來還原「鐵礦石」,或是採用「電爐煉鋼」,將廢鐵轉為再生能源材料,重新製程來減少碳排量,達到最終的綠能減碳目的。

目前台灣中鋼是採以「高爐加熱」方式來減少能源消耗,另一項研究方案就是「氫能冶煉」,降低鐵礦砂中的含氧量,自然碳排量也相對減少,在綠能減碳的再生能源政策下,鋼鐵產業已朝向正確的道路向前邁進。
相關文章連結:鋼鐵聯盟 全球供應鏈的挑戰與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