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lusiveLifeSociety

《卓越40菁英獎》專題報導【教育與人本關懷獎|陳維苓 顧問】

從裂縫中發光 陳維苓生命導師的人本教育之路

將熱愛與專長貢獻給社會 療癒自己也療癒他人

文 / 劉正廷 圖 / 陳維苓提供

陳維苓(右)獲頒【教育與人本關懷菁英獎】,與商業發展研究院許添財董事長(左)合影。

她曾是家族中最「失敗」的存在,一度破產、負債、自我否定甚至被社會放逐;如今,她成為萬千家庭與青少年口中的「生命重啟師」。現任艾嘉教育集團顧問,亦是生命樹校園教育基金會的共同發起人。陳維苓用親身經歷回答這個時代最困難的問題:人,如何真正被理解與成全?

陳維苓的名字,或許對大眾而言尚未如雷貫耳,但若你曾走進她的教室、課堂、演講現場,見過她眼中那份直視人心的堅定,你會明白:這是個曾經在生命最深處破碎過,卻選擇以自己為舟、為橋、為燈塔的女子。

在那個以服從為美德、以成績為價值的年代,陳維苓曾是那位「最不被看好的孩子」。自小叛逆、不循規蹈矩,被貼上「壞孩子」的標籤。「父母有他們的那把尺,我永遠無法成為他們期待的孩子。」她說。

求學路上,因不解「為何要讀書」,高中輟學四次後徹底中斷學業,成為家中「最不成才的那位」。經歷休學、被退學,一紙學歷也未能完成。在她的人生初段,沒有成績、沒有服從、沒有方向,只有打罵與標籤。她從來沒聽過「你很棒」,只不斷被告誡:「你這樣會沒出息。」

在父母眼中,她與安分守己的哥哥弟妹截然不同—不乖、不聽話、不好教。她說:「我曾經以為,自己就是那個家裡最沒有用的。」

多年後,她才明白,那些從小在言語中紮根的否定,不只是教育的問題,且是一場足以摧毀人格、使人自我放逐的內在瓦解。

破碎的起點 從全然否定中尋找存在價值

人生的奇蹟,往往藏在最暗的黑夜。

離開學校後,她投入社會,卻跌跌撞撞,一路虧損破產。直至三十三歲歲那年,身陷債務泥淖,生命彷彿墜入無底深淵。「我連活下去的理由都不確定,只知道自己無路可退。」

那時,她偶然接觸到一間推廣無毒生活的美商環保企業—「美樂家」,這成為她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

陳維苓進入「美樂家」,在這個她過去從未想像的領域中,她第一次因為理念而願意站出來。她說:「那時候的我,背後是懸崖,前面是陌生的山路,我只能走,不能退。」

她開始在業務推廣中發現自己過去從未被認可的能力:她其實擁有強大的語言魅力與溝通天賦。那些曾被認為「太外向、太不像女孩」的個性,如今反成為最耀眼的資產。她以兩年晉升資深總監,三年成為執行總監,靠著「非成功不可」的信念翻轉人生。

「是童年的痛讓我看見自己,也讓我知道,沒有人生來就是壞孩子。」

但真正的轉變,不是財務的回升,而是她開始學會愛自己、理解自己,並重新回望那個被打罵、被否定的童年。「我發現,我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才存在;我只是值得被愛。」

翻轉與療癒 從自我療癒者走向生命陪伴者

事業站穩後,她沒有止步,而是更深入地走入內在。從自我療癒走向助人療癒,陳維苓踏入身心靈教育的領域。歷經十餘年的學習與修煉,她不僅理解自己童年被否定的痛,也學會從中抽絲剝繭,重新看見父母那背後深藏的愛。

「我用前半生在療癒童年,直到有一天,我不再證明自己,而是從心底接納自己,那一刻,我才真正得到自由。」

她開始理解父母過往的嚴厲,並非出於惡意,而是因不懂如何表達愛。她深刻地說:「有人用一輩子療癒童年,有人用童年療癒一輩子。我前半生是前者,如今我成為後者。」

「我真正接納父母的那一刻,我的童年不再是傷口,而是滋養。」這句話,如詩,也如她生命的註解。

這樣的頓悟,也成為她教育實踐的核心信仰。她選擇將自身療癒歷程化為陪伴他人的力量,走進一間又一間的教室、家庭與機構,尤其投注於被社會貼上「問題」標籤的青少年。

十年來,她陪伴超過萬名青少年走過厭學、憂鬱、自殘、自殺的邊緣。「我看到那些眼神,就像看到年少的我。」她說。她不以導師自居,而以「同行者」的姿態,協助孩子與家長走向真正的理解與和解。「我從來不覺得我在教導,我只是陪著他們,看見他們的靈魂還在發光。」

讓每一顆寶石發光 多元智能與教育革命

「瑪瑙不比鑽石差,珍珠也不輸紅寶石。」這是陳維苓在課堂上最常說的一句話。她看見當代教育的窄化問題,一切價值以分數衡量,一切努力為升學鋪路。而太多孩子,因不符期待,喪失對生命的熱情與自信。

為了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天賦與位置,她與好友沈建州老師攜手推動「皮紋多元智能檢測系統」,結合科學與教育實踐,協助孩子發掘自己的智能優勢與天賦潛能,並透過家庭顧問的專業訓練,讓父母學會如何成為孩子的「教練」,而非「控制者」。

「不是孩子不閃亮,而是我們沒有給他們合適的舞台。」透過腦神經結構與智能傾向的分析,她協助孩子與父母重新建立理解的語言,並推動「家庭顧問指導師」制度,讓家長學會成為孩子的教練,而非控制者。這套系統已走進校園、企業、機構,正在重塑親子關係的基本語法。

這套系統不僅應用在教育,也延伸至企業培訓,為許多員工重新定位職涯與職能。她相信:「當一個人放在對的位置上,所有努力都會變得有價值。」

她也正在培育更多家庭顧問指導師,讓這樣的理念能在台灣、兩岸乃至全球華人社會生根。「未來,我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握有一份屬於自己的『生命使用手冊』。」

從母親的角色 看見教育的本質

她的家庭,是她人生的另一場深刻修行。

陳維苓有三個孩子,其中兩位不是親生。她的大兒子一度沉迷夜生活、領養的孩子曾涉入幫派與毒品,唯一的親生女兒也曾自卑無比、不敢在人前說話。

但今天,他們一位是網紅創業家、一位是公益機構執行長、一位遠赴紐約求學自信飛揚。

她說:「我不在乎他們的成績,我只在乎他們的人格。」她用自身經歷告訴他們:「不是分數,而是方向;不是比較,而是自我確認。」她深信,每一段破碎,若有愛,就能成為轉化的資源。

陳維苓與子女合影。

點亮生命之燈 追求價值實現

陳維苓現在是無數人生命中的啟蒙者。她的願望很簡單,卻足以改變一代人的命運—「我希望這個世界,每個人都能做自己熱愛又擅長的事。這樣一來,就不會再有人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遺忘自己的天賦才華。」

她所做的,從不是單純的教育工作,而是一場潛移默化的生命點亮運動。被點燃的,不只是孩子的信念,也是一整個世代對人性價值的重新定義。

「這個世界沒有捷徑,愛是唯一的解答。用生命影響生命,期盼所有人都能『更好地活出自己』。」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