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General

龍門·少林·牡丹城

文/張克明(醫師)

何人不愛牡丹花
占斷城中好物華
疑似洛川神女作
千嬌萬態破朝霞

又是牡丹花開的時節了,今年要趁著洛陽賞牡丹的同時,也一圓造訪龍門石窟之夢。

龍門石窟,建造於河南省洛陽市南郊12公里的依水兩岸的龍門山和香山崖壁上。主要開鑿於北魏至北宋四百餘年之間(約1600年前)。至今仍存有壁龕2100多個,佛像十萬餘尊,碑刻3600百多個。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合稱中國三大石窟,同屬世界文化遺產。
導遊決定夜遊龍門石窟,一則以避開白天酷熱的太陽,最主要的是避開那排山倒海的人潮。進入景區的那一刻,我們都很慶幸,這是個最好的選擇。

沿著伊水的河邊慢慢的走,柳絮池塘淡淡風,真是醉人。右邊龍門山上的石窟,打著適度的照明,呼應著伊河對岸的香山寺,此情此景,可以說是千龕鄰峭壁,精舍遶層河。仿佛是倘佯在一個無限大的博物館𥚃面,與歷史做最近距離的第三類接觸。

走到石窟的盡頭,是龍門石窟最精華的「盧捨那大佛」。佛像身高17公尺,面部豐滿圓潤,頭上是波狀髮紋。兩道如鈎月的柳眉,伴著一雙稍稍下垂的秀目。挺直的鼻尖下,是微微上揚的嘴角。整個造型,簡僕中透露了華貴的氣質和慈祥睿智。傳說中這尊佛像是依照武則天的樣貌塑造。武則天以一介女流要登九五之尊,首先她引用「上雲經」的經句「佛祖以女身顯化,下世治國」。她造了佛像之後,還命名為「盧舍那」。梵語的「盧舍那」乃「大日如來」,是萬佛之佛。想來歷來的皇帝,都難逃這種造神的窠臼。姑且不論他的歷史背景,這尊「盧舍那」的造型,雕刻精湛,題材豊富,綜合了印度石窟的藝術和雲南石窟的風格,溶入魏晉南朝時期深厚的漢族文化,堪稱龍門石窟中最極致的藝術精華。尤其那微微上揚嘴角的神秘微笑,被譽為東方的蒙那麗莎。

來到了洛陽,那就一定要到嵩山的武林聖地少林寺來朝聖了。
相傳1500年前,北魏孝文帝為了安頓印度前來弘法的高僧「跋陀」而建造的。因為位在少室山上叢林茂密之處,故名少林。

到了南朝梁武帝時,另一位印度和尚達摩,因為聽聞梁武帝篤信佛教,隻身前來弘法。可惜達摩是禪宗大師,梁武帝悟性不足,達摩失望之餘,一葦渡江,從健康(南京)來到少林寺,面壁9年。達摩一支,強調的是以心印心,內在覺悟的禪宗。達摩面壁其間,悟出了少林五拳:鶴,蛇,龍,虎,豹。還將畢生所學,記載在他的二本遺作之上:「洗髓」,「易筋」二經。從此少林寺獨步武林,成為天下第一名剎,也是禪宗發祥地。達摩本來東渡是來傳佛學的,結果變成天下武學宗師,無心插柳柳成蔭,應該是達摩祖師始料未及的吧。

來到少林寺,大致上跟其他景區一樣,都是鋼筋水泥的建築。寥寥無幾的古物,令人發思古幽情。景區萬頭鑽動,導遊的麥克風,小販的叫賣聲,瞬間將小說中少林寺暮鼓晨鐘的肅穆莊嚴氣氛,直接翻頁。禪音也直接變成像夏蟬一樣的躁音,響徹山谷。行程中間有一場觀看少林武術表演的節目,現場湧入超賣座位一倍以上的觀眾,所有可以擠上一個人站立的空間,就有一個以上的觀眾在推擠。幾次以為台上武術表演之先,會在台下觀衆席先免費演出。晚上觀賞了一場名叫的「少林禪宗音樂大典」的大型歌舞秀。就像其他景點的歌舞秀一樣,場地很大,演員很多,LED 燈光很炫麗,音響效果很好,但是演了一個晚上,也感覺不到所謂禪宗音樂的禪意。除了目眩眼花的舞台外,只記得白天汗流夾背的少室山,晚上可以冷到要穿一件我生平第一次穿到的極厚大衣外套。這次來少林寺的經驗,對我這個武俠迷來說,大概可以說是不來一次,遺憾終身,來過一次,終身遺憾。

洛陽位於洛水之北,自古以來,在水之北謂之「陽」,故名洛陽。地處中原,四面環山,八關都邑.內有「伊」,「洛」二水,可以說是河山拱載,形勢甲天下的寶地。五千年來,以此為都的王朝,不勝枚擧。而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更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東漢時期的絲綢之路,更是以洛陽為起點,直通地中海。司馬光曾寫過「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的詩句。

長安與洛陽,感覺上可以說是連體嬰。說到長安就會想起洛陽,反之亦然。第一次由遊長安的時候,天真的我,帶著萬分的期待,希望在這個見證五千年歷史的土地上,和古人可以有一絲絲的連結。那知道到了長安,放眼望去,盡是鋼筋水泥的都市叢林,想要故國神遊,也不知從何開始。有了長安的經驗,這一次我調整我的心態,以純粹觀光客的身分來到洛陽,賞牡丹。果然換個心情過日子,轉個念,我見青山多嬌,青山見我應如是。連假古城也逛得津津有味。

首先我們逛了洛陽牡丹花會。牡丹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富貴與華麗。走進牡丹花會,撲面而來的就是濃郁的香氣。滿開的牡丹,各顯神通,綠艶閑且靜,紅衣淺復深。花團錦簇,千嬌百媚。美中不足的是只有看到幾朵氣若游絲的黑牡丹,但是也看到了殘花。這小小的遺憾,就當作下次重遊的藉口吧。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