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供應鏈與市場變遷

面對這幾年時代變遷,紡織產業供應鏈正在重新塑造中,企業為降低單一市場依賴,不僅轉向「多元化供應」來源,也藉由「大數據」、「區塊鏈技術」與「AI技術分析」來改善供應鏈追蹤與庫存管理,除了降低成本之外,也適時減少庫存壓力,增加市場競爭力,滿足消費者需求,造就區域化與當地化生產特性。
文/李振麟
而紡織業在商品行銷上則運用「直播電商」以及「社交媒體」方式,來加速市場滲透性,未來紡織產業勢必要與科技公司、時尚品牌等單位合作,開發出新的材料技術,成為主要的發展方向。
如今全球紡織產業,正處於「數位化轉型」以及「可持續性」發展階段,在綠色環保以及綠能政策趨使下,減碳法規走向嚴格,企業更需要符合ESG標準。面對全球供應鏈模式發展下,唯有積極的技術創新變革,才能在這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中保持優勢。時代在變,時尚潮流也隨著年輕世代的訴求創新,紡織產業也必須迎合市場新潮流方向走,重新塑造出新的式樣,無形之中全球的服飾以及運動品牌,自然牽動紡織代工的新時代變革。
墨西哥上調紡織關稅 韓國紡織轉型邁向綠能智慧
墨西哥經濟部長Marcelo Ebrard上調紡織品進口關稅,以保護國內紡織產業,也就是將部分製成品關稅提高至三十五%,另外還將紡織品進口關稅提高至十五%。墨西哥政府並沒有明確表達調高關稅的原因,是避免中國大陸的低價商品,衝擊到墨西哥紡織產業的就業機會,受到低廉商品影響,二○二四年時,墨西哥紡織業,失去了高達七九○○○個工作職位,為了保護自家產業,墨西哥政府編列許多禁止進口的商品清單。
韓國自彈劾總統尹錫悅後,關注焦點就轉移至國內經濟情況,韓國政府為提升紡織競爭力,重點發展「高機能性」與「高附加性」服飾,增加全球市場競爭力。透過植物性皮革與生物纖維等技術研發,以及相關纖維回收政策,實現紡織產業綠色轉型,再加上「AI人工智慧」與「大數據」等科技技術在紡織產業上運用,實現智慧化生產,尤其是韓國政府與企業合作積極擴展海外市場,爭取獲得國際品牌認證,打造一個全球化時尚強國。今日韓國紡織產業的轉型升級成功,不僅可視為韓國經濟的具體性代表,更是全球紡織產業的最佳借鏡。
泰國政府示警 低價商品流入 衝擊國內產業
泰國工業總會 (FTI)表示,泰國製造商在面對廉價的中國大陸商品衝擊下,因不敵競爭力而關門。根據FTI說法,自美中貿易戰以來,大量的中國大陸低價商品出口到東協國家,其中包括泰國。面對來自於中國大陸進口商品的惡質競爭,泰國製造商已經停止生產,轉而從事中國大陸品牌的進口代理。
泰國工業總會更進一步指出,即使提高進口商品七%增值稅,也都很難阻止中國大陸的低價傾銷,因為這中間有高達三十%至三十五%的利潤空間。受到中國大陸低廉商品衝擊,已經有許多泰國紡織製造業與服飾店宣布關門,其包含「紡紗廠」、「織布廠」、「染整廠」以及「成衣廠」等整體供應鏈,業者在面臨大量庫存積壓下,最終只能走向關廠或轉型。
印尼紡織巨頭破產倒閉
成立已有五十九年之久的印尼紡織巨頭「斯里泰克斯Sritex」,曾經走過金融危機、經濟衰退,甚至於Covid-19新冠傳染。今日宣布破產倒閉並停止營運,逾萬名的職員也將面臨失業窘境,最主要的原因來自於中國大陸的低廉商品,以及大量非法的紡織品湧入市面,並衝擊當地產業,如今印尼的紡織產業面臨極大商業威脅,預估失業人口數將高達二十八萬人。
「斯里泰克斯Sritex」是目前印尼最大的紡織集團,受到低價中製商品影響,公司營運出現嚴重滯銷,最終走向關廠停業的不幸結果。「印尼勞工部」副部長伊曼努爾也坦言表示,印尼紡織業在二○二五年的裁員數可能會大幅增加,因為目前已有許多業者提出裁員計畫,估計將有數萬人恐將因此遭遇失業。
歐洲紡織產業面臨危機
自烏俄戰爭以來,歐洲紡織產業面臨「天然氣」與「電價」狂飆,數千家的製造業,在高能源價位不斷衝擊下,造成整體產業面臨破產風險。許多紡織廠的能源費用比重過高,促使生產成本由原先的五%推升至二十五%以上,在能源價格持續飆升下,企業營運壓力更沉重。
另一方面,能源業者也擔心可能拿不到錢,要求紡織廠商,必須先提供銀行擔保,或者是先預繳幾個月的能源保證金,才能營運,因此多數製造業都面臨一半以上的年營收入花費在能源費用上,紡織業者表示,原本天然氣能源費用只是營業成本中的帳單之一,如今卻變成吞食企業利潤的巨獸。在如此消費景氣低迷不振日子裡,更難將這些額外成本轉嫁給消費者,「能源價位」最終成為操作店家生死存亡的刀刃利器之一。

川普關稅政策對於紡織產業的影響
總統川普任內,推動「美國優先」經貿政策,並且以「高關稅」為外交上的手段運用,進行平等經貿規劃,重新塑造全球貿易格局,以達成消弭美國國債壓力。對於本已面臨利潤微薄的紡織產業而言,勢必將遭受高關稅的衝擊影響,尤其在供應鏈重組下的原料與生產成本等多重壓力,促使全球紡織產業,陷於營運上的生存危機,到底今日要如何去應對惡劣的經貿局勢新挑戰,成為最大難題。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全面關稅計畫」,根據川普所提出的圖表,美國將對中國大陸進口商品徵收三十四%高關稅、歐盟進口商品徵收二十%關稅、韓國徵收二十五%、日本徵收二十四%、台灣則徵收三十二%。
在此公告中顯示,美國對於數十多個「對美貿易順差」的國家徵收更高關稅,對於所有國家進口商品,則徵收十%「基準稅」,藉以解決美國國內早已嚴重不堪的財政赤字。川普在白宮「玫瑰園Rose Garden」召開記者會,咄咄逼人表示「納稅人被騙許多年了,但這種情況未來將不再發生。」
如此高度冒險又不斷疊床架構的財政稅收,勢必將造成企業與消費者同時面對商品價格大幅上漲的巨大風險。且遭遇來自於各方的批評質疑,政策推動是否明智合宜,因為該法案造成國際間的貿易失衡脫序,不僅引發一場更大的全球性貿易戰,也醞釀未來大蕭條的風暴來襲。儘管已經來自於各方的強烈反彈,近期股市暴跌表現以及消費者悲觀的信號釋出,似乎都沒有導致川普對其策略的重新檢討。
川普執行中國大陸、加拿大與墨西哥的進口關稅,最主要目的是縮減與各國間的貿易逆差赤字,美國不僅是對中國大陸紡織品與服飾分批增加了十%至二十五%的不等稅率,另一方面,終止了部分優惠制度,導致印尼、印度等紡織產業出口競爭受到影響,川普更是透過《美墨加協議USMCA》來取代《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鼓勵紡織製造業回流。
川普的一連串政策,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如對進口的中國大陸紡織商品課重稅,卻反啄在消費者身上,因此美國的服飾價格比以前還要更貴。為降低關稅風險,企業亦採取分散生產基地,迫使更多企業尋找中國大陸以外的供應鏈,造就越南、印尼、印度、墨西哥或南亞國家的紡織產業加速發展,如墨西哥因為USMCA的優惠條款下,成為美國的新興貨源基地。
高關稅政策下 激發企業重新塑造潛能
另一方面,當服飾價格因關稅而調漲,也無形中降低市場需求,企業必須再重新尋找新的市場商機,以維持營運收入,如部分歐美品牌轉移至非洲與南亞投資以開闢新市場。再行利用「智慧製造」與「AI技術」方式,降低成本並提高生產效率,透過電子商務的直銷營運模式,降低中間成本提升市場競爭力。未來市場發展趨勢,將影響全球紡織供應鏈變遷,進而逐漸形成區域化,企業將更加依賴著「區域貿易協定」來規劃發展方向,未來紡織生產鏈將走向美洲、非洲與東南亞、以分散貿易風險。
川普的關稅經貿政策帶給全球紡織產業極大衝擊影響,無論是「區域性經濟」、「供應鏈重組」、「生產成本」與「市場競爭力」都面臨新的抉擇,也促使企業開始制定與重新調整市場的供應鏈策略。
雖然「關稅政策」帶來了許多未知挑戰,紡織產業需要運用更靈活的智慧與應對政策,也因此加速企業走向「自動化」與「數位化」轉型,尤其是綠能減碳風潮下,「可持續發展」將可望成為未來紡織產業的重點布局,建立一個穩定且具有韌性的全球供應鏈,以保持產業競爭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