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General

取捨之間:從公共衛生到全人教育梁賡義的人生探索

取是能力  捨是境界  全人教育者的完美典範

文/有故事

書名:《取捨之間:從公共衛生到全人教育,梁賡義的人生探索》
出版社:聯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05/16

《取捨之間》是中央研究院院士梁賡義的自傳,書中描繪他生命中曾遭遇的種種挑戰及抉擇。期許透過這本書,讓更多青年學子與普羅大眾在人生道路上,從這位溫文儒雅的教育家與學者身上,得到鼓舞與啟發。

梁賡義兩度進入國家衛生研究院,第一次於二○○三年SARS疫情肆虐時擔任副院長,另一次則是二○一七年接掌院長一職,當時恰逢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他帶領國衛院擔起迎戰疫情的重責大任,積極應對疫情,包括採購疫苗、規劃在台自製疫苗、開展老藥新用研究和投入快速篩查試劑的研發等。

不論是作為開創台灣流行病學研究的公衛學家,或是盡一己之力期待改善台灣高教體質的教育家,梁賡義的生命歷程展現了一位學者心中掛念國家社會的俠義風骨,以及一位全人教育者的完美典範。

各界讚譽如潮

之於梁賡義院士及《取捨之間》這本書,各界的讚譽如潮,包括: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司徒惠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校長林奇宏、臺北榮民總醫院醫事顧問及前院長張德明,以及財團法人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等。

司徒惠康:「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梁院長的人格特質,那就是他那種近乎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精神!大家覺得困難或遙不可及的事情,只要是對的,他總是勇往直前、排除萬難、堅持達到目標。」

林奇宏:「這是一本分享人生觀點的書、關於高等教育改革的著作、也是一本關於家庭教育的書籍,這本自傳不僅僅是梁校長的人生經驗,更多的是分享這些經驗所帶來的體悟。」

張德明:「取捨是人間至難,『取』是百步之外的穿楊之計;『捨』是十步之內的回頭是岸。取捨、進退間,其實步步驚心,在不斷的掙扎與堅持下前行,但總結就是成功之道,看成功人士的取捨,幾乎就是看頂尖武俠攻守轉換的劍道與心念。」

嚴長壽:「在這個善與惡並存、政治動盪、戰亂不息、全球氣候異常的時代,即使有許多的不安與失望,我們還是渴望看到像賡義兄這樣,默默且堅定地為國家和教育作出貢獻的人。《取捨之間》道出賡義兄一生至今的經歷,讀者能感受到他待人之誠懇、忠實於自己,以及懷抱理想的情懷,實在是此時此刻社會最需要的典範。」

取是能力  捨是境界

梁賡義院士在自序中寫道:在人生道路上,常常必須面臨在取捨之間作選擇,有得必有失,世上沒有一件事是完美的。「要留在自己的舒適圈,抑或是面對新的挑戰?而後來我所做的抉擇分別是:一、我要繼續留在所喜愛的數學系,時年十八;二、我挑戰了自己,用英文教大一微積分,那年我二十六歲;三、我選擇從霍普金斯公共衛生學院生物統計系正教授的職位退休,回台接任陽明大學校長一職,那時我五十八歲。」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了「取是能力,捨是境界」這八個字,他豁然間有所領悟。最想做的就是在大學裡推動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簡言之,全人教育所強調的不只是專業能力的獲取,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具有關懷社會,乃至於關懷全人類的心胸。捨呢?就是要不論是精神或實質層面,都捨得付出的概念。

二○一○年,梁賡義院士離開任教多年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回到台灣出任陽明大學校長。在七年任期內,他著重於兩個教育主軸的推動。首先是強化基礎課程,培養學生獨立判斷和邏輯分析的能力;其次是加強專業課程,為學生未來從事研究工作做好準備。同時,梁院士也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透過通識教育和社團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同理心、包容心和國際觀。他更推動導師制度、與校長有約、心理諮商等,關懷學生的身心健康。

梁賡義院士的影響力不僅止於學術界和教育界,也積極參與推動跨領域合作。他推動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的合併,期望拓展學生的視野,結合醫學與工程等領域,為台灣的資通訊和醫療人才培育提供更多機會。此外,他也擔任多所大學的校長遴選委員,致力於改善國內大學校長遴選制度,推動學術和教育的健康發展。

梁賡義院士並說,這幾年來,便有了想把推動全人教育的理念與經驗,和關心教育的讀者們分享,並相互鞭策,《取捨之間》這本書因而誕生了。他並回顧:「我這一生,篤信擇善固執,鍥而不捨,誠以待人,互敬互信,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帶給讀者的人生過程中一些鼓勵與啟發。」(取材自《醫學有故事》)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