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ocietyGeneral

碳費與碳邊境調整風暴來襲台灣企業如何乘風破浪?

低碳化讓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奠定綠色競爭力

文/黃采彤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的日益加劇,碳排放的價格不再是遙遠的未來構想,而是現實中的無形成本。低碳化是一場不僅關乎生存,更關乎未來發展方向的戰略選擇。

台灣企業正處於一個充滿挑戰與機會的轉型關口,碳費制度的上路與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實施,企業需要更具前瞻性與創新的策略來應對這一雙重風暴。

碳費制度為企業打開成本黑盒子

二○二四年八月二十九日,台灣環境部正式公告了《碳費收費辦法》、《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及《碳費徵收對象溫室氣體減量指定目標》,標誌著台灣碳定價時代正式啟動。根據規定,碳費的徵收對象為年排放量超過二•五萬公噸CO₂當量的企業,涵蓋了能源供應、製造等高碳排產業​,碳費制度為企業揭開了一個隱形的成本黑盒子,而成為影響企業財務狀況的重要變數。

企業的排放量直接決定其碳費負擔,排放越多、成本越高。對於高碳排放行業,如水泥、鋼鐵及建材製造業,影響尤其顯著。然而,這一制度同時也提供了激勵機制:企業若能提出有效的自主減量計畫,並達到中央主管機關指定的目標,將享有優惠的碳費費率,企業可以透過轉換低碳燃料、提高能源效率、使用再生能源等方式,實現實質減排,減輕碳費支出,提升市場永續競爭力。

歐盟CBAM為碳洩漏設置的防火牆

歐盟即將實施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將進一步加劇台灣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壓力。自二○二三年十月起,歐盟將要求高碳排放產品的進口商根據該產品在其生產國支付的碳價,進行相應的財務調整。CBAM初期將涵蓋鋼鐵、水泥、電力等行業的產品進行實施,預計至二○二六年進一步擴大範圍,對於台灣的出口企業來說,這是一項嚴峻的挑戰。企業若未能在生產過程中有效減少碳排放,將面臨繳納高額的CBAM憑證費用,增加出口產品的成本壓力,從而削弱競爭力。反之,若企業能及時採取措施,優化生產工藝、降低排放,將能在全球綠色轉型潮流中站穩腳跟。

碳費是無形成本  減碳行動能提高市場競爭力

碳費與CBAM共同揭示了一個新的現實,碳已經成為企業運營中的無形成本。過去碳排放常被視為外部成本,企業並未直接為其付費。如今,這一無形成本正在被量化,且會對企業的財務狀況產生實質性影響。企業應重新審視其碳足跡,將碳成本納入整體財務規劃,而早期採取減碳行動的企業,不僅能減少碳費支出,還能提高市場競爭力、搶佔先機。

面對這場全球碳費風暴,企業可採取以下策略,確保在未來市場中保持競爭力。

精準碳盤查與數據透明化:企業首先應進行全面的碳盤查,了解自身碳足跡,並建立透明的碳排放數據管理系統,為後續的減碳行動提供數據支持。這一步是制定有效減碳策略的基礎。

提升能源效率,優化生產技術:設備升級與能源效率提升是降低碳排放的有效途徑。企業應投資於先進的能源管理系統,並通過提升生產工藝,減少對高碳能源的依賴,進一步降低碳排放。

充分利用政府激勵政策與碳市場機制:台灣政府推出的減碳補助、低利貸款等政策應成為企業減碳轉型的助力​(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總說明及逐條說明)。此外,企業也應參與國際碳市場,通過購買碳抵換額度等方式,降低實際碳排放,減輕碳費壓力。

四、長期戰略佈局風險管理與機會識別:面對全球碳定價體系的變化,企業應著眼長期,制定全面的碳管理戰略。這不僅包括短期內的減碳行動,還要提前佈局未來的低碳經營模式,確保在市場轉型中立於不敗之地。

碳費與CBAM的實施,標誌著全球經濟加速邁向低碳化的不可逆趨勢,也預示著一場系統性轉型的來臨。對台灣企業而言,這不僅是合規與成本控制的挑戰,更是競爭力重塑與市場定位的契機。企業若能有效將碳排放管理內化為其風險管理與財務策略的一部分,並積極佈局低碳技術、創新能源使用及全價值鏈的碳足跡減量,將有望在全球碳定價框架下脫穎而出。利用政府的政策激勵,加強碳管理的數據化、透明化與可追溯性,企業不僅能夠減少碳排放所帶來的成本壓力,還能在全球供應鏈中奠定綠色競爭力的基礎。

本文作者黃采彤 Melody 璞益永續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