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ocietyGeneral

選對大學開啟真正的成長與機會

超越傳統迷思   讓孩子善用資源   打造無可限量的未來

文/李孟玲

真正的成功並不取決出自哪所名校,而是能否具備卓越的學習態度和成長思維,以及運用學校與自身周邊的資源,把握機會往成功之路前行。

當你陪伴孩子走過大學申請的旅程,可能會感受到沉重的壓力,彷彿每個選擇都決定著未來,不僅孩子感受到這種焦慮,家長同樣深受影響,許多人相信,進入一所知名大學是通往成功人生的唯一途徑。

然而,現實卻並非如此,許多名校畢業生仍在尋找人生的方向,而來自非頂尖學府的學生,卻在各自的領域中發光發熱,甚至超越傳統對成功的定義。

善用大學資源   提升自身價值

我的好友潔西卡(Jessica)就是最好的例子。她是我認識的人中最成功的一位,這不僅是指她在職場的表現—儘管她是一家國際非營利組織的資深主管。更重要的是,她擁有幸福的婚姻,是三個孩子的優秀母親,並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網絡,她樂觀、善良、堅韌,對生活充滿熱情,總是散發著正能量。

然而,潔西卡並沒有畢業於常春藤名校,也沒有就讀任何全球排名前十的大學。她畢業於美國中部的一所地方性大學,這所學校很少出現在所謂的「最佳學府」排行榜上。但她的成功,從未受到這個背景的限制,她的人生豐富精彩,關鍵在於她如何利用大學時期的機會,結識哪些人,如何主動擁抱挑戰。

她的故事告訴我們,成功並不由一紙學歷決定,認為只有少數幾所學校能帶來成功人生,而其他學校則「次等」,這是一種錯誤的迷思,孩子們應該知道,他們的未來並不取決於校名,而取決於他們如何利用學習機會,培養能力。

研究數據支持成功關鍵

許多研究證實,大學的名聲對個人未來的影響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大,一項由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進行的調查顯示,畢業於頂尖私立大學和大型公立大學的學生,在財務穩定性、工作滿意度和整體幸福感方面,幾乎沒有顯著差異。

美國經濟學家艾倫·克魯格(Alan Krueger)與史黛西·戴爾(Stacy Dale)在一項長達二十年的研究中發現,當控制學生的能力和動機變數後,名校畢業生與非名校畢業生的薪資差異幾乎可以忽略。換句話說,如果一個學生具備卓越的學習態度和成長思維,他無論在哪裡就讀,最終都能取得成功。此外,教育學者尼古拉斯·科蘭傑洛(Nicholas Colangelo)等人指出,學生的成功取決於教育是否與其能力相匹配,而非學校的名聲。

另一項跨國分析研究探討了幸福感與學習成就之間的關聯性,發現學生的幸福感與其學習成就呈正相關。這些研究強調,學生在校園生活中的積極參與和對學校的歸屬感,對其長期幸福感和學業成功具有重要影響。

蓋洛普-普渡大學(Gallup-Purdue)對三萬名畢業生的研究也發現,大學的名聲對長期幸福感或職業滿意度幾乎沒有影響。真正重要的是學生如何參與大學生活。研究指出,有六個關鍵因素能夠讓畢業生的職業投入度和個人滿足感提升一倍:一、曾上過一位讓學習變得有趣的教授的課。二、與導師建立深厚的關係。三、完成一個有意義的專案。四、參與專業相關的實習。五、積極參與課外活動。六、在校園社群中感受到歸屬感。

如何幫助孩子開啟 1+1 > 2 的無限機會?

許多家長之所以推動孩子爭取名校,往往是出於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他們希望透過一所知名學府來保障孩子的成功。然而,現實並非如此,未來的成功不會只因為一張學歷就自動到來。

美國教育專家提倡,家長應該先調整自己的心態,避免將大學升學視為孩子人生的決定性關鍵,否則這種壓力很可能會轉嫁到孩子身上,影響他們的自信與學習動機。

他們建議家長改變對話方式,與其關注學校的排名與名聲,不如鼓勵孩子思考:一、哪裡的教授會真正投入教學,幫助我深入探索學習?

二、哪種校園環境和文化能促進我的成長,讓我接受挑戰並發揮潛力?

三、什麼樣的學習與實習機會,能夠讓我培養競爭力,並取得真實社會的經驗,為未來做好準備?

與其執著於學校的排名,不如關注那些能夠促進個人成長、學術發展和職涯成功的因素。畢竟,真正的成功不取決於他們去哪所學校,而是取決於他們如何運用學校與自身周邊的資源並把握機會,成為最好的自己。

本文作者李孟玲 得升杰有限公司創辦人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