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英棟

法國作家雨果曾寫道:世界上最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心靈。
「深水無聲」,看似微小的作品,卻存在著千斤之重。這是這次臺南新藝獎的寫照。
策展人高森信男特別提出了策展主軸:「增生」和「有機」,透過邀請作品以及新銳藝術家,來回應台南的變動性與水域文化史。其實這和之前「紅球計畫」藝術家 Kurt Perschke的創作有相似之處,同樣在訴說城市的歷史脈絡。
界限的「模糊性」、不為人知的陳年舊事,隱含了許許多多的精彩故事。我去廬山時,得知琴湖中的亭子底下,還有一座當年為了躲避文革而沈入湖底的廟宇,體現了歷史的諱莫如深。
這次臺南新藝獎於甘樂阿舍美術館展出的兩位藝術家之一:藍郁棠是臺南藝術大學研究所的學生,其錄像作品《日光浴計畫》,描述他漫步烏山頭文水庫時,發現規模堪比兩座足球場的太陽能發電板群。未曾察覺的「增生」,正以無限蔓延的成長,淹沒七股及西部沿海;鋒利銳角的四邊形,更凸顯在自然景觀中極大的衝突性。我們的世界已然變得如此罔顧自然、粗糙瘋狂。
當作者躺在太陽能板造型的充氣漂浮床上做日光浴、浮萍般漂浮在詭異科技的浮島時,如同極為諷刺怪誕的劇照;作者以輕鬆、沈默、詼趣的方式,凸顯了粗暴的力量正不斷「增生」。
另一個藝術家羅聿綺以食物作為創作媒材,結合「參與式的藝術」,進行餐桌共創計畫;以食物為創作主軸的工作坊,在每項創作中建立了「食物的語言」。此次展出的作品《白糖行碎》,描繪兩百年前的六月,在台南東門路因街上遍地碎糖,引燃一場連續三天的「甜蜜火災」,乍聽之下頗為荒唐,卻也反映了台南當時糖產業發展的興盛。想像著這種荒誕與現實嫁接的突兀,常常存在於我們古老的大街小巷之間,或是自然,或是人為?考古的沈積物,「有機」地帶出了老祖宗生活的點點滴滴。
這是一個混亂的時代。川普的對等關稅把世界搞得七葷八素,領導人的偏頗政策和昏暗不明的集體意識,將人民帶入國不泰民不安的狀態;藝術家正以無言的抗議,道出歷史的過往和未來,猶如金凱瑞主演的《楚門的世界》,充斥著假象和虛妄,迷惑著渾渾噩噩的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