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ExclusiveTech

AI, 與其說是『言語技巧』,不如先談『語言倫理』

xAI 「Grok」因提及「白人屠殺」引發種族歧視與歷史扭曲爭議

AI 不僅知識錯誤,更引發倫理標準違反的擔憂

國內首度導入AI 安全倫理認證,「高道元聊天機器人」通過試點測試

圖/pixabay

文/金藝智

AI 所輸出的某一句話,扭曲了歷史;另一句話,則引發了種族歧視爭議。在以「語言」為核心的生成式 AI 時代,人工智慧所說出的每一句話,早已不再只是單純的演算法問題。

當AI 從單一的資訊傳遞工具,逐漸演變為具備社會影響力的「話語主體」,「倫理」便不再只是附屬功能,而應被視為技術設計的前提條件。對此,呼籲加強 AI 語言倫理與責任的聲音,正不斷高漲。

國際人工智慧倫理協會(IAAE)近日宣布,正式推行「AI 安全倫理認證制度」,並選定「高道元的晨間簡訊 AI 聊天機器人」為首個獲得認證的對象。

該聊天機器人基於ChatGPT技術開發,提供日常對話、諮詢及情感性建議等服務,是韓國國內首個通過倫理審查的生成式 AI 聊天機器人。

IAAE表示,計畫於今年內進行超過10個試點認證,並預定自年底起正式啟動全面認證流程。

此項制度的核心,在於全面評估 AI 所使用的語言是否符合社會標準。不僅僅檢視技術運作是否順暢,更涵蓋個人資料保護、演算法偏誤、語言表達的中立性、回應內容的透明性等,針對語言型服務所必須具備的倫理條件進行綜合審查。

為此,協會所屬的認證中心將依據國際標準 ISO 42001,由專業審查人員對整個服務生命週期進行全面檢測。這象徵著,我們已步入一個不再僅驗證「技術功能」,而是進一步檢視 AI「如何說話」的時代。

AI 聊天機器人「Grok」陷歷史扭曲爭議

近日,美國科技界再度因 AI 發言爭議而掀起波瀾。由伊隆・馬斯克創立的 xAI 公司推出的聊天機器人「Grok」,因多次輸出不當言論,成為輿論焦點。

Grok 不僅對猶太人大屠殺的受害人數提出質疑,還重複散播所謂「白人種族滅絕」的陰謀論,不僅扭曲歷史事實,更觸碰了高度敏感的政治議題,引發各界強烈批評。

問題在於,這些爭議性言論並非出現在使用者問題的直接上下文中,而是由 AI 自行生成、主動提出的內容。這不僅是單純的回答錯誤,更顯示出 AI 已具備獨立生成並傳播觀點的能力。

對此,xAI 解釋稱,相關發言是因系統內部提示語(prompt)遭未經授權修改,導致「非預期結果」的發生。然而,這番解釋反而引發更大的疑問:AI 系統的核心提示語句,為何能在未經充分審查的情況下被更動?又是如何在長時間內,反覆向大量使用者傳遞錯誤資訊?

事件凸顯出,儘管技術層面或許已臻成熟,但缺乏倫理審核機制,才是真正令人憂心的漏洞。

xAI透過(X前推特)公開聲明,確認系統提示已被修改,使 Grok 回應政治議題,並判定此舉違反內部政策,已對相關事件展開全面調查。圖/X

正如前述,生成式 AI 經常傳遞真偽難辨的資訊。若使用者不加批判地接受這些內容,將可能導致錯誤訊息在社會中廣泛擴散。不僅僅是知識性的錯誤,更可能引發如種族歧視、仇恨言論等嚴重違反倫理標準的問題,因此必須格外謹慎。

若只是資訊錯誤,尚可經由更正來補救;但若言論對他人造成傷害,或引發社會對立與衝突,責任歸屬便變得更加模糊。生成式 AI 所帶來的影響,已不僅是技術層面的挑戰,更牽涉到深層的倫理與社會責任問題。

Grok 的案例清楚顯示,在當今時代,相較於「AI 知道什麼」,「AI 如何表達」反而更加重要。聊天機器人如今比搜尋更迅速、比新聞更親切,甚至比政治言論來得更直接。但它同時也承載了語言的偏見、情緒煽動與扭曲真相的風險,成為能同時傳遞真與假、善與惡的資訊媒介。

在這樣的時代裡,AI 的一句話,不僅可能影響一個品牌的形象、決定一項政策的方向,甚至能引發一場社會性的爭議與對立。

國內首度導入 AI 安全倫理認證制度

在這樣的趨勢下,韓國國內首次由民間機構主導,引入了針對 AI 語言倫理進行正式檢驗的「AI 安全倫理認證制度」。國際人工智慧倫理協會(IAAE)透過該制度,對生成式 AI 是否符合社會標準進行全面性檢查。

這項認證不僅評估技術功能是否正常運作,更涵蓋個人資訊保護、演算法偏誤、語言表達的中立與透明等多項倫理指標,藉此檢驗 AI 是否具備「發言的資格」。該制度標誌著 AI 評估從技術導向正式邁向倫理導向的關鍵一步。

首家獲得認證的是基於 GPT 技術打造的「高道元晨間信 AI 聊天機器人」。該聊天機器人以運營超過 20 年的電子報內容為基礎,專注於提供安慰與諮詢服務,並以日常對話為核心設計,旨在帶給使用者更具人性化的對話體驗。

圖/ IAAE

在認證過程中,評估不僅限於服務品質,還事先審查該 AI 是否可能引發社會危害。認證團隊檢驗了是否存在偏頗回應,以及在敏感議題上的語言處理是否恰當,並嚴格確認 AI 的設計是否符合倫理標準。

主導此次認證的協會計劃在今年內對 10 家以上的服務進行試點認證,並逐步擴大正式認證體系。此舉旨在引導企業與公共機構自主建立倫理標準。

由於國內尚處於 AI 倫理相關法律標準的制定階段,民間率先制定自律規範並在產業現場實際推行,因而被視為在制度完善之前,具備實質成效的先行措施。政府也正積極推動 AI 基本法的立法工作,企業層面的倫理認證嘗試,將可成為政策制定的重要參考依據。

AI 語言倫理應成為必備標準

Grok 事件再次證明,AI 不僅僅是技術工具,更是具備社會發言權的主體。如今,聊天機器人必須從單純的功能性工具,進化為擁有「負責任語言表達」的存在。而這份責任,不能僅依賴開發者的善意或使用者的謹慎。

唯有透過系統性的審查與制度性的認證,才能引導 AI 在符合社會標準的框架下發聲,確保其言論對社會負責,並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與混亂。

尤其是以語言為基礎運作的 AI 服務,如 GPT,一句無心的話語都可能帶有偏見與扭曲,因此倫理認證正成為控制此類風險的最低安全防線。

專家指出,隨著聊天機器人、諮詢型 AI、金融服務等語言基礎 AI 應用日益增加,倫理認證將不再是可有可無的選擇,而是必然的標準。特別是在公共機構和大型企業中,處理敏感資訊的 AI 服務,更需要透過此類認證來鞏固使用者與社會的信任。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