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台灣政策法》美國對台政策  是逐漸清晰還是戰略模糊?

文 / 陳建維

俄烏之戰後的新一輪中美角力

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通過備受美、中、台三方關注的《台灣政策法》(Taiwan Policy Act)初審,雖然後續仍需參、眾兩院院會通過,才送交美國總統拜登簽署。最終是否通過、拜登簽署與否尚在未定之天,但已經掀起各方廣泛關注,也再度引發美、中之間最敏感的國家核心利益及國際霸權角力問題。

當地時間九月十四日,美國參議院外委會審議由主席梅南德茲(Robert Menendez)共同提案的《台灣政策法》(Taiwan Policy Act)。事前雖然中國大陸官方透過各種外交管道向美國政府施壓,基於行政尊重立法原則,白宮並未介入此次審查,最終該案在會上以十七票同意、五票反對的壓倒性票數通過初審。雖然這不代表該案最終一定會修正通過,成為新的美國對台政策法案,但從法案審查再到拜登最近發言,必須了解美國對台政策的戰略是「維持模糊」抑或「走向清晰」?這場繼俄烏戰後新一輪的美中角力,又將走到何種地步?

大幅修正台灣政策法 美國顯示強化對台合作

此次台灣政策法的修正,大抵集中在外交、軍事、經濟、文化教育等四個面向。外交部份:重申《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和六項保證、解除雙方官員交流限制、台北經濟和文化代表處更名為「台灣代表處」,以同等邦交國方式看待台灣。軍事領域:賦予台灣「主要非北約盟友」(majornon-NATO ally,MNNA)地位、未來四年提供台灣四十五億美元(約新台幣一四一○億元)外國軍事融資資金、美台建立全面性訓練計畫、制裁中國大陸對台惡意侵略行為。經濟文化領域:促使台美強化經貿合作、協助台灣有意義參與國際組織、將台灣納入由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架構」(IPEF)、促進美台學術交流。

但值得玩味的是,當大家聚焦在該法案是否可視為美國對台政策變動時,該法案也特別指出「此法不應被理解為美國恢復跟台灣的正式外交關係,也不代表美國政府改變對台灣國際地位的立場。」白宮發言人則不對法案內容多作評論,僅表示行政部門持續加深與台灣的往來與支持。

俄烏戰後的台灣政策 新一輪東西對抗

俄烏之戰爆發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雖未直接派兵進入烏克蘭協防作戰,但透過各種外交、經濟、軍事援助等手段支持烏克蘭、打擊俄羅斯。其中尤以各項經濟制裁最為直接,但長遠下來我們觀察到俄羅斯的工業總產值雖出現下降,但降幅遠不如二○○九年全球經濟危機嚴重,而進出口國外產品受限卻也對其傷害不深,反而向來高度依賴俄羅斯能源(天然氣)進口的歐洲國家開始面臨天然氣供應不足、能源價格暴漲導致急遽通貨膨脹的嚴峻問題。

據德國黑森─圖林根州立銀行的報告指出,西方對俄制裁可說是「傷敵八百、自損一千。」造成這種原因,當然跟一向與俄羅斯交好的中國大陸有極大關係,在各國制裁俄羅斯之際,中國大陸卻反而能以較優惠價格取得俄羅斯資源、持續推進興建中俄天然氣管道,其他貿易亦是如此。各國檯面上喊話中國大陸,希望其能扮演戰爭調停角色,私底下卻早視中俄為同一陣營,此次台灣政策法正是以美國為首,拉「北約」(NATO)涉入中國大陸對台問題,從大戰略來看,已形塑成新一輪的東(中、俄)西(北約)陣營對抗態勢。

拜登表態、白宮澄清 美國對台戰略模糊或清晰

美國總統拜登於九月十八日接受美國節目《60分鐘》專訪中針對主持人提問美軍是否會協防台灣,他以「如果(中國大陸)真發動一場前所未有的攻擊的話,是的。」但隔天白宮發言人則再度澄清「對台關係沒有改變」。

這是拜登上任後第四次針對美軍是否會協防台灣做出發言,但綜觀這幾次發言,拜登及白宮發言人實際上都仍強調「一中政策」。而所謂台灣遭受攻擊,美國亦未談及「遭受攻擊的前提」,亦即挑起台海戰事的「原因」或是「誰在改變現狀」。可視為對美國而言,對台戰略是中、美乃至於東、西陣營角力的重要因子,但寧可「說破不戳破」,用模糊空間取得其最大利益。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